夜經濟“點亮” 夜生活更靚
深夜食堂街區內景。
顧客在深夜食堂內排隊購買“京天紅”炸糕。
伴隨氣溫不斷走高,京城已入炎夏。對城市“夜貓族”而言,這意味著下班后一鍋慰藉“饞蟲”的噴香烤魚、一盞氤氳著油墨芬芳的暖黃燈光、一臺“硬核”塑形放松減壓的跑步機……如今,在多輪利好政策推動下,北京的夜間經濟正漸成規模。交友式、家庭式、生活式……夜間經濟被“點亮”的同時,也為人們的“日常”提供了更多選擇。
吃飯從容了,
還能多聊會兒天
周五晚上十點,九龍山地鐵旁的合生匯商場主體部分已經打烊,人們陸續從商場大門走出。與此同時,還有另一批“意猶未盡”的顧客走進了地下一層和地下二層東側的“21街區”。
從今年5月10日開始,這片主營餐飲的區域將營業時間延長到了夜里十二點,成了名副其實的“深夜食堂”。
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凹凸有致的地磚、立在轉角的指路標牌,整個街區讓人仿佛置身深夜街頭。人們在“京天紅”的炸糕店前排隊買著炸糕、在奶茶店外挑選著飲料、手捧著冰淇淋和炸雞……街區內無論面條米飯、餃子煎包、中餐西餐種類都很豐富。
“90后”小李正在一家賣懷舊零食的小店里挑挑選選,他的購物籃里已經裝了一袋高樂高巧克力粉和幾根酸奶棒。從朋友那里聽說深夜食堂開張的消息,在附近工作的小李正巧今天下班有點晚,就順路過來吃了頓飯。“感覺這里弄得挺好,想吃什么都有。”
事實上,剛剛開業一個多月的深夜食堂,其實早在一年前就試運行過。合生匯商場市場部負責人介紹,當時只有周末延長營業時間。今年將整個21街區的200多家商戶全都納入進來,而且一周七天不間斷。為了帶動客流,商場在地下二層單獨劃出了一片區域,每周末會舉辦跳舞機和投籃機的有獎比賽。中部還有歌手駐唱區,在周圍幾家店用餐的顧客都能享受到聽歌福利。
臨近十點半,地下一層的一家烤魚店生意依舊紅火,有十多桌客人正在用餐。經理李建樂介紹,以前有顧客九點多鐘路過店門,本想進來,一問是十點關門,覺得太趕就不吃了。“現在營業時間延長到十二點,客人吃飯從容了,還可以多聊會兒天。”
這家烤魚店參加過去年的深夜食堂試運行,從當時統計的數據看,刨除人力和運營成本,總收益還能增加百分之十。這次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店家專門為十點之后進店的客人提供了全場八五折的優惠活動。
在李建樂看來,深夜食堂想要做好,離不開店里每名員工的支持。“去年深夜食堂試運行之前,有員工擔心回家太晚。我們為了鼓勵,在加班費上給了不少力度。有員工住得遠,我們還報銷打車費。”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員工明顯積極性更高。現在,考慮到店里夜間客流依然很大,李建樂甚至考慮過把營業時間延長到夜里兩點。“附近有好幾家店都有類似想法,目前我們還在跟商場談。”
想多待會兒,但怕地鐵停運
當時鐘漸漸滑向深夜,有人選擇呼朋引伴,圍著餐桌把酒言歡,有人則選擇靜靜伏案,享受“精神食糧”帶來的愉悅。近年來,次第開放在北京街邊的24小時書店,給人們的夜生活增加了一種新的方式。
晚上九時四十分,前門大街開始轉入“打烊”模式,佇立在街口的PageOne書店,則透過玻璃窗散發出溫馨的燈光,吸引著尋覓而來的夜讀人。
位于一層中部臨窗位置的閱讀區,擺放著一張長桌和七把圓形座椅,其中六把已被讀者占用。年輕姑娘小趙戴著耳機,全神貫注看著手機播放的“中國會計網校”課程。面前厚厚一本教材,正翻到“投資性房地產”一章。
休息間隙,小趙告訴記者,自己參加工作不到一年,打算自學考“注會”。合租環境比較吵鬧,下班晚餐后就來書店學到十點多再回去。“這里環境好,手機用來聽課,也沒有電腦玩兒,效率還是很高的。”小趙笑言,其實想再多待會兒,但怕地鐵停運。“我住西紅門那邊,打車還是有些貴的。”
十時許,隨著店員交接班,書店正式進入“夜讀”時段。閱讀區陸續有讀者來去,數量保持在2至3人。一位戴眼鏡的短發女孩尋覓一番后,拿起《鴨川食堂2》。“我以前看過1,講一位店主為客人尋找‘記憶中的味道’,很溫暖。”她捻了捻手里的書,“這本也不算厚,打算看完再回去。”女孩表示,自己住得比較近,有時晚上會閑逛來看書。“如果遠的話考慮到回去的交通,可能就會猶豫了。”
下班晚了想健身,十二點我們都等
“再來,加把勁兒!”聽著一旁教練的口令,扎著馬尾辮的女孩咬了下嘴唇,她身上穿著如同救生衣般的緊身服。“這是用的EMS電脈沖,能提升運動效率,增肌減脂效果更好。”在教練“瘦瘦瘦”的鼓勵下,女孩抹了下額頭的汗珠,繼續奮力向前推著兩個沉重的杠鈴片。
已是晚上九點半,位于南二環附近的一家健身工作室燈火通明。身穿“黑科技”的女孩、推杠鈴的先生、一對踩著跑步機的小兩口……這間二層小樓顯得很是熱鬧。
“每天人最多的時候是八點左右,現在好多人已經練完走了。”健身教練表示,工作室成立近三年,明顯感覺到健身的人在增多。“我們這兒大部分是附近的住戶,下班之后過來健身。一次課程包括拉伸放松訓練在內,大約一個半小時。正常我們是晚上十點關門,但有的下班晚,跟教練約了,過來練到十一點、十二點也沒問題,我們都等。”
堅持健身兩年的王先生表示,晚上十點是他健身的“黃金時間”——周圍人少,容易進入狀態。“能感覺到肌肉的‘泵感’,這就表明一個部位練到位了。”
而除了人性化的小型工作室,近年來北京的24小時智能健身房也在悄然興起,到店掃碼即可自助使用。一位健身教練表示,這為專業人士提供了很好的場所。“像我們打比賽會搞夜訓,用這種健身房能更專注肌肉的發力。”
觀點
北京夜間經濟需求旺盛
相應人群消費能力更高
在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賴陽看來,北京的夜間經濟與南方許多已經形成體系的城市有著明顯區別。“南方由于天氣炎熱,到了晚上比較涼快,無論男女老少,人們都喜歡出來吹吹風、吃點東西。與之相配的是中心城區就有小吃街、大排檔等等,可以說夜間生活是‘全民性’的。”
而北京人口眾多,不同人群的工作節奏是不一樣的。“比如在金融機構的員工,需要按國外時間工作;一些IT人士需要加班到深夜,自由職業者可能喜歡在夜間尋找靈感;蛘咭恍┯慰蛠淼奖本,白天參觀了故宮長城,晚上也希望能繼續體驗首都風貌。”賴陽總結,相比之下,北京具有旺盛的夜間消費需求,但并不是“全民性”的,這部分人群夜間消費能力更高。
由此賴陽認為,北京的夜間經濟應具有三個層次:一是發展社區內餐飲、便利店的服務,讓下班比較晚的,或者夜間出來的居民能夠在家門口輕松找到吃的東西。二是針對“錯峰”到夜間工作的人群,要有一些小型服務中心,“比如他們想要健健身,看個書增加靈感,再喝杯咖啡開始工作……這些需求都能在一片區域內得到滿足。”三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還應該有一些能夠代表城市形象、更加靚麗的夜間商圈。
推進整體區域開發
從“點狀”走向“網狀”
據賴陽觀察,目前北京發展夜間經濟主要是在延長營業時間方面做出探索,但從結構上而言仍處于“點狀”,尚未形成“網狀”系統,集中性的整體區域開發較少。“孤零零的某一家店營業,很難帶動消費者專程跑一趟。如果一家24小時書店旁邊還有配套餐飲、咖啡館等等,就可以滿足人們的聯動需求。”此外,具有北京特色的24小時街區也較少。“三里屯街區相對比較有活力,但那邊還是以酒吧為主,北京的夜間不應該只有酒吧。”
賴陽認為,培養北京夜間經濟,首先要解決好“交通”這一瓶頸的制約。重點娛樂消費區域基本都分布在市中心,一系列的服務都要有工作人員參與。北京的地鐵、公交大多停運時間較早,到了晚上十一點,遠郊區方向基本就沒有地鐵了。除了消費者,員工到了深夜乃至凌晨如何回家?
此外,北京有不少地區都有不錯的夜間消費環境和基礎,不妨從這些地區著手進行夜間經濟培養。賴陽表示,相關部門可以先對有一定夜間消費基礎的街區進行引導嘗試,慢慢會聚集更多特色店鋪夜間營業,形成夜間消費氛圍。
本報記者 魏婧 莫凡 文并攝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