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運載火箭型號總體設計師
“成功了,成功了,我們成功了!”看著7顆衛星被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火箭型號總體設計師張飛霆長舒一口氣,臉上的水珠一顆顆滑落,分不清是海水還是汗水。
2019年6月5日,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我國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的海上發射技術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的航天發射,不僅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正是年僅29歲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型號總體設計師張飛霆。
出于對太空探索的憧憬,2007年,張飛霆考入西北工業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2011年,張飛霆加入西工大航空學院楊智春教授團隊,開始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當時,實驗室靜力試驗、模態試驗任務十分繁重,雖然是新手,張飛霆也能有上手實操的機會。實際上,恰恰是他最喜歡的實踐環節,讓他一度吃盡苦頭。
作為一門復雜的系統性工作,飛行器設計需要權衡各方面因素。在實踐中,也需要用到結構設計、飛行力學、理論力學、空氣動力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特別是對數學建模和計算機編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張飛霆是個急性子,“那時做事情容易著急,經常忽略了細節,導致實驗結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在導師楊智春教授引導下,張飛霆被安排給模型布線、貼應變片……在這些繁瑣但重要的“小事”打磨下,他開始變得認真、細致和耐心。
不僅如此,導師還將《結構振動理論》的課后輔導組織工作交給了張飛霆。這次任務使張飛霆收獲頗大——他沒想到,雖然面對的都是本科生,但他們的問題角度多變、思路新穎,這使他自省地發現:其實,很多看起來都會的內容,事實上并沒有深入領會,對知識點的掌握還有欠缺。
這次經歷,使張飛霆“被‘逼’著‘吃透了’相關基礎理論的大量課程”。也正是這樣的課程,幫助他確定了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
張飛霆清楚地記得自己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題目——《超音速氣流中曲壁板顫振的優化設計》。他是學工科的,但這個選題偏基礎研究,需要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力學和有限元知識,張飛霆希望:通過畢業論文再給自己加“負”——事實也證明,通過論文的編寫研究,他的計算數學和編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
扎實的基礎知識,大量的工程實踐訓練,讓張飛霆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后,迅速適應了設計師的工作。在這個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單位,5年磨練,他參與并見證了長征十一號火箭的成功首飛和多次陸上發射任務。
2019年,張飛霆成長為型號總體設計師,并負責海上發射任務的型號總體設計工作。
“年輕化”是張飛霆所在海上發射團隊給人的第一感受。這支承擔著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技術試驗任務的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0歲出頭,其中90后就有十幾人。
面對全新的發射模式和復雜多變的海面環境,他們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一定要把事情干成”的信念,勇敢地迎接“新技術、新流程、新模式”帶來的巨大挑戰。
正如美國宇航局前局長米切爾·格里芬曾經發出的感慨:“中國航天最令人感到害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像載人航天工程這樣的偉大成就,而是它所擁有的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
事實上,在中國航天領域,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正源源不斷地走向臺前,從老一輩航天人手中接過探問蒼穹的“利箭”。回顧自己在工作上的收獲,張飛霆認為:不斷“歸零”最為重要。
“有理想,才有動力;有追求,才有未來。”張飛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型號任務重,發射時間緊,張飛霆和愛人的婚禮一拖再拖。“發射成功了,這次一定能把婚禮辦了。”張飛霆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