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您的位置  兩性保健知識

郭臺銘辭任 “代工之王”鴻海走向何方? 轉型路漫漫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6-27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鴻海近年業績不佳,面臨管理風格及管理架構的劇烈變化;郭臺銘退居幕后的同時,鴻海轉型路漫漫

68歲的郭臺銘決定將鴻海集團董事長職務交給63歲的劉揚偉,7月1日起生效。他自己隱身于董事會,僅擔任董事一職。過去連續七個月,郭臺銘不斷增持公司股票,累計持股9.6%。對不設置實際控制人的全球最大代工制造商鴻海而言,他仍是最大股東。

鴻海再次走到一個轉折點。郭臺銘辭任后的鴻海,雖然從股份上看,控制權仍在郭臺銘手中,但他不會再親力親為鴻海的操作層面,后郭臺銘時代開始了。

在郭臺銘退居幕后的同時,鴻海正處于一個激烈變革的時期。從1974年一家塑料小廠,到2019年市值達1.06萬億新臺幣(約合2348億人民幣)的科技代工巨頭,45歲“中年不惑”的鴻海正站在激烈變革的門檻上。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增速不斷下滑,鴻海的主營業務手機代工不斷承壓,在郭臺銘計劃中,鴻海已經在工業互聯網、5G通信、智慧家居、智能汽車等領域布局。

然而鴻海的轉型面臨諸多問題。從近幾年業績不佳到大公司病,從一言堂的鐵腕治理到9人委員會集體領導,后郭臺銘時代,鴻海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1 退休

在業績下滑時“交棒”

6月21日,夏至,鴻海精密召開股東大會,這是郭臺銘最后一次以董事長發表講話。郭臺銘表態決定“要淡出鴻海,公司將交給經營委員會九人小組”后,就以“另有要務”為由,提前離開。大會改由鴻海副總裁呂芳銘主持。

在過去18年里,郭臺銘關于退休的安排有6次,每次都改變了計劃。

第一次是2001年,鴻海市值突破1000億元新臺幣的第二年,郭臺銘對外放話希望在2008年退休。然而,在以32億美元身價成為福布斯中國臺灣新首富兩天后,其妻子林淑如因乳腺癌離世,而內部呼聲最高的接班人、郭臺銘的弟弟郭臺成200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身心俱疲的郭臺銘不得不推遲其退休計劃。

2010年,郭臺銘曾表示,要繼續掌舵10年,將退休計劃延遲到70歲。

與前幾次有計劃不同,這一次郭臺銘交棒決定十分突然,就在2018年6月,郭臺銘還曾對外表示往后五年都不會考慮退休,因為鴻海正在轉型,他表示看中的接班人是年齡相差20歲的年輕人。但在2019年4月,郭臺銘宣布參選2020年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決定辭職。

不尋常的是,郭臺銘親口宣布,經營權將下放給委員會,但劉揚偉曾對外解釋委員會的討論會提交到六人董事會做決策,也就是說郭臺銘仍有機會對決策產生影響。而且,過去連續七個月,郭臺銘共增持了鴻海3.99萬股,累計持有股票占比為9.6%,而其他董事股票持股比例合計僅為0.08%。不設實際控制人的鴻海,郭臺銘仍然有著不小的話語權。

酷暑之下,鴻海股價以每股76.80元新臺幣收盤,當日跌幅為1.16%。拉長至過去兩年,鴻海股價已由高位的每股148.63元新臺幣下跌超過45%,其間最低價為每股67元新臺幣。2018年5月,鴻海歷史上首次宣布減資20%,將資本從1730億元新臺幣減少至1386億元新臺幣,以現金方式退還股東,以期望提振股價。如今看來效果有限。

更重要的是,股價低迷和董事長人選匆忙交接的現狀,都不及財務業績上的危機。2016年鴻海營收縮水。另一方面,鴻海稅前凈利潤已連續兩年同比下滑。郭臺銘曾向股東為2017年凈利潤下滑道歉,但未能“剎車”,2018年再度同比下滑6.9%。

2 布局

繼任者主抓半導體業務

6月11日,鴻海披露了一個由9個人組成的經營委員會,負責接班鴻海的日常運作管理。劉揚偉介紹,委員會包括四名董事候選人和各次集團負責人,F在規劃是,每個星期召開一次經營委員會,而重大議案三分之二委員同意后,遞交給董事會層面。

根據富士康披露的9人經營委員會名單顯示,四名董事候選人中,呂芳銘將負責5G中的運算和網絡、盧松青將負責車聯網中的零組件和電動車、李杰將負責工業互聯中的大數據和AIoT、劉揚偉將負責半導體中的IC產品和設計代工。

至于經營委員會其他5名成員包括前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總經理林忠正、曾任B次集團可攜式垂直整合產品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執行總經理林政輝、總財務長黃秋蓮、財務部門主管黃德才。

對于為什么要成立經營委員會,劉揚偉表示,富士康產品線非常廣,復雜龐大的事業體需要多人對其負責的事業體掌握,需要適當的溝通協調機制。過去富士康的運作,依稀有經營委員會的影子。各部門負責人和董事長會開很長時間的會討論,但沒有明確的組織。

目前來看,郭臺銘繼任者劉揚偉負責的半導體業務最先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鴻海期望在半導體產業鏈的封裝測試環節中發力異質芯片整合。外媒稱,鴻海旗下封測廠訊芯-KY已獲得集團資源協助,將成為鴻海獲得5G和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的重要布局。劉揚偉則在此前透露,半導體是關鍵性產業,鴻海一定會參與。

對于半導體,鴻海此前動作頻頻。2016年,鴻海旗下鴻騰精密已收購安華高旗下光纖模塊相關事業后,已對訊芯擴大釋出100G光收發模塊SiP封測代工訂單,并以此帶動訊芯2018年業績大幅增長。2019年,訊芯更是進一步爭取3D感測組件、光纖及光收發模塊以及5G相關的SiP模塊的訂購單,業績再度沖高。

另一條線,2017年3月,郭臺銘明確表態正在競購日本東芝的半導體存儲業務,目的是為了應對人工智能等不斷發展而出現增長的數據中更新需求。

6月11日,分管電信業務的呂芳銘也對業務可能面臨的變化做出回應。他表示,移動通訊技術從2G開始都有不同的標準,鴻海作為制造商也必須配合當地標準。“不管是哪一種技術,所需要的零件還是一致的”。他還透露,針對美國政府提高關稅,鴻海2018年已作出相應調整,2019年預計可以看到數十億美元的訂單。

此外,郭臺銘一直期望將夏普的技術和品牌資源與富士康結合。在收購初期,為了削減成本,鴻海曾將旗下群創光電產品與夏普配合銷售,而郭臺銘曾親自督導夏普大幅降價促銷。這些變化雖然讓夏普短期扭轉了虧損的局面,但也傷害了其品牌。2018年下半年,夏普做出調整,開始重新聚焦中高端產品,回歸技術本位。

與此同時,為了應對新的競爭,夏普調整了日常管理模式。夏普建立了一個包括研發、供應鏈、產品、銷售、物流和售后等多個部門主管在內的經營委員會,負責所有的政策和戰略布局。這個經營委員會每個月召開兩次會議討論議題、作出最終決策,以及執行。

從目前的安排來看,鴻海將在9人委員會的集體領導下,向計劃中轉型的各個方面進行有條不紊的拓展。不過,作為郭臺銘一手做大的代工巨頭,鴻海這種全新的管理模式能夠應對轉型嗎?

3 起家

從塑料廠到搭上蘋果快車

1974年2月,郭臺銘拿著母親的錢與朋友合資成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最初這家公司只是加工生產塑料成品。1982年,鴻海精密成立,開始進入計算機產業。1985年,鴻海在中國臺灣以外的市場時使用富士康的品牌。

與蘋果的合作給郭臺銘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1999年,鴻海開始為蘋果生產Mac框架。2001年,受益于蘋果iPod的成功,鴻海營業額超過臺積電。郭臺銘曾透露,蘋果將iPod和iPhone的生產都交給他,是因為“只有我能做”。

郭臺銘與現任蘋果CEO庫克相識近30年。1998年,庫克擔任運營主管時,第一份工作就是整頓蘋果的制造和銷售網絡,解決成本控制和生產周期管理。雙方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富士康想要收購東芝內存業務時,郭臺銘曾表示,蘋果會為收購出資。

前券商Macquarie分析師張博凱2017年曾向業界甩出一份厚達226頁的鴻海研報,報告中,張博凱繪制了鴻海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圖,除了美國之外,為人所關注的是富士康在印度和中國的布局。在印度,鴻海2015年就簽署了備忘錄,計劃投資50億美元,到2020年將建成主要用于智能手機生產的10到12家工廠。

目前鴻海在大陸的工廠覆蓋超過46個城市。富士康科技集團官網顯示,富士康2002年起位居中國內地企業出口200強榜首,2018年進出口總額占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的4.1%。同一年,富士康籌劃將其旗下業務分批打包,在不同資本市場謀求更大的價值變現。其將原本經營多功能機器人及周邊配件的福匠科技重新包裝成FII,發起設立富士康股份,包含直接和間接持有31家境內子公司和29家境外子公司。

經過證監會特批特辦,由中金公司一路保駕的FII迅速過審。2018年6月,FII以“工業富聯”的名稱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開盤市值超過3900億元人民幣,成為當時A股市值排名第一的科技公司。然而,代工蘋果的部分并未裝入這家A股公司,而其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也在上市后四個月開始備受質疑,市值一度縮水1200億元人民幣。

4 管理

強勢創始人辭任,大公司病已出現

2019年,鴻海迅速進入組織架構調整期。

郭臺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沒有我的鴻海,將以聯邦制管理、全球化供應鏈思考來應對世界變局。鴻海培養的人才中不會少于100位,在中小企業可以當董事長、總經理。其每個事業群總經理隨時要背負兩三千億新臺幣的營業額。

從以往來看,郭臺銘強勢的個人風格對鴻海的影響甚廣。多份關于鴻海管理的研究報告顯示,郭臺銘對鴻海進行軍事化的管理,一切按表操課,員工對上級指示,尤其是郭臺銘的命令,要絕對服從。郭臺銘認為,面對全球化競爭,“執行力”的貫徹是勝出的重要法則。有人表示,郭臺銘對朋友很交心,但如果角色變成雇主與雇員,就會極盡所能地要求。

這從富士康引入的多個外部高管的經歷就可以看出端倪。為了發展手機,郭臺銘曾先后找來毛渝南和駱建國,二人一個曾擔任北電大中華區CEO,一個為前“經濟部”技術處顧問。但前者只干了三個月,后者不到一年。曾任微軟中國首任總裁和思科中國總裁的杜家濱,也在富士康僅干了一年多就離開。他曾對外表示離職的原因是無法獲得獨立施展才華的機會。他曾期望將公司搬離深圳基地,招攬人才,外部擴張,但這些都沒有得到郭臺銘的支持。

中國臺灣大學教授李吉仁曾在《耗費商業評論》撰文稱,解決接班問題絕非只是要“找到下一個執行官”而已(這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組織里,建構一個契合未來策略需求、鑲嵌于營運循環的人才發展體系,從而建立自己的人才接班梯隊,其中更關鍵的是,如何培養組織內高級經營主管所需的能力。

在李吉仁看來,創業時代的交棒更是難上加難的原因包括,創業者的傳奇本質難以復制,以及多數企業過去長期輕忽人才發展的制度需求。大公司病已經出現。比如,績效管理制度過于重視短期結果,培養跨領域領導能力的輪調制度難以在中國臺灣企業內部實施等等。但更大的挑戰在于,許多企業面臨接班問題,也正在面對轉型的挑戰,尤其是“互聯網+”、大數據與物聯網所帶來的新商機。

此外,給蘋果代工對鴻海而言是把雙刃劍,帶來可觀的收入的同時,業績卻受到蘋果業績的影響,尤其是利潤率難以提升。港股上市的富智康集團2018年報顯示,業績已連續兩年惡化,2018年凈虧損高達8.57億美元,比2017年多了3億多美元。

工業互聯網將帶動鴻海管理的變革。北京知行韜略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人楊繼剛曾在知乎撰文稱,讓機器更智能、讓機器自學習、讓機器的算法更科學,就成為工業互聯網時代傳統制造企業的根本出路。

呂芳銘在日前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往工業互聯網升級是必走的,關燈工廠效率提升了30%,庫存降低15%。作業員減少了81%,他們變工程師、技術員。這需要資本支出,我們到今天終于看到一些成果。轉型升級我們必須要繼續做。下一波AIoT、5G、高速電腦的需求,我們有基礎,競爭有,我們想辦法贏。

2018年,鴻海對外開放其工業互聯網平臺BEACON。鴻海披露的數據顯示,BEACON提升了30%的制造業務單元效率、15%的良率提升,縮短了18%的生產周期、26%的庫存周轉天數,降低了21%的成本、20%的能耗。

郭臺銘曾陸續提出八大生活、“八屏一網一云”、“云移智大物網+5G”等拓展方向,幾乎涵蓋了所有當下最前沿的技術領域。在他的設想中,從2018年開始的五年期將會非常重要,而他原本并未計劃退休。

呂芳銘表示,大家覺得鴻海好像就是代工廠,但是鴻海不是。“過去幾年我們都覺得很委屈,我們在做轉型升級,2017年我們提出了方向。2019年發表了技術產品,競爭的結果讓各位股東有信心。我們過去幾年覺得委屈,但不能蒙在棉被里哭,只能往前沖。”

5 競爭

全球布局背后:鴻海站在激烈變化的節點

鴻海正在加大對更低人力成本的印度的投資,預計2019年9月,印度工廠將開始為蘋果新品提供裝配服務,以全球化布局將解決鴻海未來幾年面臨的危機。

不過,麥肯錫高級合伙人林康雋表示,快速復制在中國的生態系統是近乎不可能的,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現成的供應鏈是一個非常大的麻煩。

與以往將主要生產基地放在中國大陸不同,鴻海正在海外建立新的生產基地。除了在印度大規模建廠之外,美國威斯康星州的投資也在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此前劉揚偉表示,鴻海過去一直以執行力著稱。如果有任何需要,我們都可以快速把生產鏈搬到需要的地方。他以iPad為例,成都工廠從0到生產,只用了90天的時間。

劉揚偉還表示,過去二十年鴻海陸續在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生產基地,并在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研發建制。目前,鴻海的總產能中有25%位于中國大陸以外的區域。鴻海披露,預期2020年底,在美國將有1500-2000名員工。

成本在鴻海的優先級遠不如維持生產車間的運轉。劉揚偉表示,現在最具成本競爭力的仍是中國大陸,但之所以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建立生產,是因為生產不只是看成本,還要考慮供應鏈和當地法規的綜合考慮。調整會和客戶一起決定,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成本結構。事實上,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并不僅體現在股價每日的波動,對企業而言需要降低可能的風險。

彭博此前披露的一份鴻海備忘錄顯示,該公司認為2019年將會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一年,為了應對競爭與挑戰,鴻海準備削減200億元人民幣(約29億美元)的成本,并且計劃再裁減10%的非技術人員。此時,劉揚偉接任的鴻海,并非是一個能夠無為而治的大公司,相反,鴻海正處于各方面激烈變化的節點上。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