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朱磊: 堅守那份文字的初心
人民日報記者在南雄市烏逕鎮(zhèn)新田村采訪91歲老人李梅德,挖掘紅軍入粵的第一仗新田村之戰(zhàn)的經過。
我參加了“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的開欄報道,6月7日,我直接飛南昌,再趕赴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fā)地—贛州于都縣。
7天時間里,采訪、發(fā)稿,緊張而又有條不紊,但是與很多大型采訪報道不同,這次采訪全程,我們不僅僅是旁觀者與見證者,更是參與者,采訪全程給予我的觸動,到現在還在心中激蕩。
那些天的采訪里,有兩個人物,雖沒有在最后見報的文字里露面,卻讓我印象深刻。
經濟日報的高級記者羅開富,是徒步長征路的新聞前輩。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他沿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原路徒步采訪。按照報社要求,不允許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原原本本按照長征原路線跋涉。他每天要寫一篇新聞稿和一篇日記,而那個時候還靠電報來發(fā)稿,還得抄寫電報紙再發(fā)回。這份工作量讓他每天的休息時間幾乎只有3—5個小時。
在去江西之前,我在新華書店恰好買到了羅開富的兩本套《紅軍長征追蹤》,文字雖平實,卻直擊人心。先生的長征路,一直與傷病斗爭:出發(fā)沒多久,他便出現感冒發(fā)燒等癥狀,急性結膜炎讓他一度無法看清東西。翻越雪山時,大腿骨折,之后又患上了急性黃疸肝炎,整個人瘦了幾十斤……可他卻一直堅持到了最后!羅開富也成為繼工農紅軍之后第一個走完原路全程,第一個翻越全部雪山,第一個橫穿草地中心沼澤地的記者。在他走出草地后,中央軍委于1985年8月28日,專門為羅開富發(fā)來賀電。
據說,當年很多讀者一大早便在郵局排隊等當天報紙,翻閱頭版的長征故事。這么深入實地采訪出的新聞,讀者怎么會不愛?
6月10日,采訪前培訓,我驚喜地發(fā)現“羅開富”的名字。授課時,老先生專門講了自己過草地陷入沼澤地九死一生的經歷,聽起來驚心動魄,但他講起來卻別有一番風趣幽默。我在網上查到,2000年左右,羅開富與幾位關注長征的人開車再走長征路,三輛車出發(fā),最后堅持下來的也只有一輛車。老先生臨別贈給我們一句話:世間事情,多逼逼自己,也就成了。
另一位,則是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
當年,張小平的父親籌備博物館,張小平耳濡目染,對于紅軍長征歷史如數家珍。進入紀念館工作后,張小平想方設法在于都各地收集紅軍資料,無論寒暑,一到周末,就騎著自行車往各個村里跑。久而久之,竟然養(yǎng)成了一個“怪”習慣,只要看到年長的人,一定要上去問問年齡,心里一盤算,當年可能見證或者聽聞過長征故事,便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還別說,靠著這個習慣,還真讓張小平找到了不少老紅軍和紅軍后人咧。
張小平告訴我,他現在手頭關于紅軍長征的文字資料很豐富,有不少是未披露的。為了不讓這些珍貴史料流失,他把自己悶到屋里,整理資料,準備出書。他希望女兒繼承父業(yè),繼續(xù)做好長征路上宣講人。
這兩個人,一位已是古稀之年,一位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卻看不到一點暮氣,反而精力滿滿,干勁十足。從這兩人身上,我讀到了一份初心,無論是追尋長征的足跡,還是采寫長征的人物和故事,對于長征的敬仰和憧憬,形成了這份初心,一旦形成便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從這個角度而言,不也正是一種長征精神的傳承嗎?
今天我們采訪的條件,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我想,不管條件多好,輪胎上跑出的新聞,總不如腳底板走出的新聞扎實;網絡上找來的故事,遠不如親筆記下的生動。這次采訪的經歷,會時刻提醒我,無論什么時候,記者記錄新聞,永遠都是在路上,走得再遠,那份初心,永遠不能變色;那份激情,永遠不要褪去。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