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區首次利用區塊鏈技術打破信息壁壘
數據跑得歡 政務一網辦(落實在基層)
核心閱讀
中辦國辦去年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打破信息孤島,統一明確各部門信息共享的種類、標準、范圍、流程,加快推進部門政務信息聯通共用。
近年來,北京充分利用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打通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兩個領域,推進信息共享,加快一網通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6月17日,在北京市海淀區不動產交易大廳,王穎女士拿到新房本后,她在旁邊供電公司的用電過戶窗口,用了不到一分鐘就辦理完成了用電過戶申請。“以前辦理房子過戶之后還要辦理用電過戶,需要約賣房子的人,再跑一趟供電公司,現在一次辦完真是太方便了!”王穎由衷地贊嘆。
從4月中旬起,北京市海淀區率先推出“不動產登記+用電過戶”同步辦理的新舉措,讓市民和企業辦理不動產登記時,可以一并辦理用電過戶,省時又省力。
海淀區的探索,正是北京市大力推動“一網通辦”,實現政務服務方式便利化、智能化的一個縮影。按照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到2019年底,北京90%以上的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到2020年底,100%的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
過去擔心信息濫用導致不共享,形成“數據孤島”影響辦事效率
在辦理房屋過戶的同時,把用電過戶也一起辦了,聽起來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以前為什么實現不了呢?
原來,長期以來,由于擔心數據共享會導致公民信息被外泄濫用,以及數據信息在批量傳輸過程中存在安全風險,不僅政府部門的數據很難與公共部門共享,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也存在挑戰,“數據孤島”難以打通。“公共數據采集、匯聚、共享、開放等各環節所涉及的安全主體責任不清晰,在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規依據,成為各部門不共享、不開放的理由。”北京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認為。
目前,盡管在全國范圍內已有一些地區實現了辦理二手房交易與用電過戶一起辦理,但實際上很多地區都是將不動產部門和電力部門進行簡單的物理集中,因為后臺并沒有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多份材料仍然需要在后臺經過不同部門流轉,難以真正實現“一網通辦”。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董文勇認為,在推進公共數據共享的過程中,既有部分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愿共享”,也有客觀上因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導致的“不能共享”。“必須深入推進機制創新和技術進步,使政務服務更加便利化、智能化。”
作為北京市技術創新高地,海淀區嘗試以新技術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過研究,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選定了與民生緊密相關的不動產登記與用電過戶作為突破口,以二手房交易為辦事主題,嘗試實現不動產登記和用電過戶服務的聯動辦理。
區塊鏈技術加快“一網通辦”進程,帶來更多“一簽即成”高效服務
區塊鏈作為一種安全性高、可促進信息共享互認的新興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金融、保險、電子存證等領域,發揮了數據高效共享、安全傳輸以及信用支撐的作用。
海淀區決定將區塊鏈技術運用于“一網通辦”建設,加快“一網通辦”的進程。“海淀區推動不動產登記與用電過戶一并辦理過程中,其核心就在于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政府部門與電力部門信息共享的問題。”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副局長蔣博介紹,通過信息共享,打通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兩個領域,讓辦事群眾“只需跑一次”。這種把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聯動辦理的做法在北京尚屬首例。
負責提供區塊鏈服務技術的中海思源副總經理王惠平介紹,區塊鏈技術擁有的高強度保護隱私、防篡改特性,有助于確保公民的個人信息不被濫用。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可針對實際業務需求,精準調用足以支撐審批的數據。
記者了解到,此次海淀區應用區塊鏈技術,只提供單筆交易信息,購房者在經過人臉識別后,將市民的房產信息共享給電力部門。“‘政企聯動、一站辦理’舉措推出之后,用電過戶與不動產過戶同時辦理,客戶無須提供重復資料,只需在用電過戶窗口進行簽字確認,即可成功辦理用電過戶,體驗‘一簽即成’的高效服務。”國網北京海淀供電公司經理齊小偉介紹。
國網北京海淀供電公司窗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之前群眾去專門的供電公司辦理用電過戶業務需要攜帶4—6種證件,辦理工作時長為5個工作日。“區塊鏈技術打通了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之間存在的數據壁壘,完成用電過戶業務不超過5分鐘。”
將建市、區兩級大數據管理平臺,推動政務信息共享開放
今年4月19日至5月17日,北京市面向社會征集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項目,共有240家單位申報了321個應用項目,海淀區塊鏈+不動產交易、通州“城市大腦·生態環境”平臺等一批項目脫穎而出。
“目前北京大數據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北京市經信局大數據應用與產業處處長唐建國介紹。實際上,北京近年來一直在推動政務數據開放共享,2006年建成全國首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2012年在全國率先開通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201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政務云建設……越來越多的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效率越來越高。
2018年,在北京開辦企業需要5天,到今年2月需要2—3天,而到4月,最快只需1天就能全辦好。申請人通過“e窗通”市級企業開辦網上服務平臺就能全程辦理。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秦世杰介紹,該平臺通過整合原先分散在各部門網站的網上辦事系統,解決了目前企業開辦流程中存在的申請人需要多點登錄和申報,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不及時和串聯審批耗時過長等突出問題。此外,在數據調用上實現跨部門信息應用,調用公安的人口信息、法院的失信被執行人信息以及多部門的信用黑名單信息,在身份核驗、信用懲戒上實現有效應用。
目前,北京市正進一步推動政務信息共享開放,《北京市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北京將建設市、區兩級大數據管理平臺,目前已有11.5億條數據在市級大數據管理平臺匯聚。“通過數據共享,最終實現從‘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轉變,推動政務服務效能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北京市經信局副局長潘鋒表示。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