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江西贛州的工業綠色轉型“二維碼”
央廣網贛州7月13日消息(記者王晶)7月中旬的贛州正值雨季,位于江西贛州經濟開發區內的孚能科技廠房內,工作人員寥寥無幾,但見數臺機械手自動完成取貨、搬運、裝配等各項工作,一排排整齊的鋰電池正在生產線上等待出廠,將供給北汽集團及長城汽車等知名車企。
“4塊這樣的電池,加上10升油,就能讓一輛插入式電動汽車續行500公里。”研發總監熊得軍隨手從生產線上拿起一塊A4紙大小、字典厚度的錳酸鋰電池向記者頗為自豪地介紹道。他的底氣,源于如今他所在的孚能科技已經成為國內前五的動力電池企業,并于2018年10月斬獲了歐洲頂級豪華車企超180億美元訂單。
工人們正在作業(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實際上在贛州,一家新經濟企業這樣“驚艷”的表現,別具意義。地處江西省南部的贛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短板在工業,瓶頸在工業,發展的潛力也在工業。
“著力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記者從贛州經開區管委會劉埇口中得到的答案之一。
說起贛州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緣起,和一項國家層面的支持政策息息相關。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國發〔2012〕21號《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旨在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在文件中,明確提到,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集群。
孚能科技并非一枝獨秀,如今位于贛州經開區的新能源汽車科技城,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持續擴張,形成了以凱馬新能源、昶洧新能源等整車制造項目為龍頭,以生一倫等電池、電機、電控及格特拉克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為配套的完備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鏈。
不僅如此,以智能制造為產業升級煥發新動力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同樣位于贛州經開區,成立于2011年的同興達電子科技則是其中一例。
工人正在進行加工制作模組(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我們現在主要生產LCD液晶顯示器、TFT-LCM模組、onecell一體化貼合技術的液晶顯示模組,主要客戶有華為、OPPO、小米、魅族等知名品牌。”說到此,同興達電子科技制造中心副總劉傳強手持一款知名品牌手機向記者展示,而內設芯片正是源于該廠。
“顯示模塊的優劣影響到液晶屏的使用壽命、發光強度等,而液晶屏尺寸的不斷增大,對顯示模塊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車間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在切片線上,記者看到,按照工作人員設定好的參數,整塊的顯示玻璃被設備切割成大小相同的小塊,切割好的玻璃被自動輸送至下一個環節進行清洗,隨后機器將一層薄薄的膜與清洗合格的玻璃進行貼合。
該企業創始人鐘小平是贛州本地人,家鄉情懷促使他返鄉,為何選擇落戶于此?“贛州經開區是中部唯一一個執行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地級市,所得稅減按15%征收。”此前,他本在深圳起家,但深圳的土地成本不斷增加,贛州的工業用地充足,且價格低廉,政府會通過資金補貼的方式補貼購地成本。
工作人員在向記者展示裝入手機內的電子芯片(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目前,全區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企業總數達到43戶,現主營業務收入71.04億元,產業占比為29.72%。同興達電子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6億元,同比增長18.07%,龍頭企業優勢不斷顯現。
加速發展新經濟新動能,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是贛州經開區工業經濟奔“綠”前行的一大亮點,也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對不符合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的項目一律予以否決,從源頭上嚴控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劉埇說道。
此外,在贛州走訪幾家高新企業過程中,記者聽負責人介紹時最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人才”。在同興達電子科技樓道的墻上,貼著公司幾位重要科研帶頭人的照片和介紹。“高新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集聚。”劉傳強指著墻上的照片說著。
在贛州工業轉型升級、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的數年時間中,據劉埇介紹,加快推進江西贛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和贛州國家“千人計劃”產業園建設,為落戶項目和投產企業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技術支持。目前,全區已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創業平臺35個,其中“國字號”平臺15個;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771名,其中“兩院”院士5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8名。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