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個好地方|探訪活著的文明
7月12日,“新疆是個好地方”新華網+19個援疆省市全媒體采訪團來到墨玉縣,探訪活著的文明——“桑皮紙之鄉”。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攝
千龍網新疆和田7月14日訊(記者 劉美君)有著千年歷史的桑皮紙,記錄著我國新疆地區傳統造紙工藝的“瀚海桑情”,是人們了解紙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7月12日,“新疆是個好地方”新華網+19個援疆省市全媒體采訪團從和田市出發,向西北方向行車一小時,來到墨玉縣,探訪活著的文明——“桑皮紙之鄉”。
墨玉縣總人口有53萬,維族居民占97.2%,它在歷史上屬于古于闐國。在有“桑皮紙之鄉”之稱的墨玉縣普恰克其鄉里,我們見到了桑皮紙的誕生。
傳統的桑皮紙制作過程包括削桑樹皮、浸泡、鍋煮、捶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等九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費力辛苦。可是這項工作對托乎提·巴克來說似乎一點難度都沒有,剝完皮后,他來到池子邊,將帶著框架的紙模放到里面,弄妥紙漿倒到紙模上,輕輕晃動,過一會再撈起來放到太陽下晾曬,一張桑皮紙就這樣完成了。
墨玉縣文旅局告訴記者,墨玉當地氣候炎熱,水土資源豐富,易于農桑,民間自古就有植桑采果的傳統。桑樹遍野,也為桑皮紙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紙是以桑樹皮為原料制成的一種紙,它是西域最古老的紙張之一,因為誕生于漢代,又被稱為“漢皮紙”——單從它的名字就可以體味到這種古老的紙張蘊含的滄桑感。如今這種紙的生產地已少之又少,墨玉縣已成為這種漢代皮紙最后的傳承地,是名副其實的“桑皮紙之鄉”。
和田地區使用和制作桑皮紙的歷史十分久遠。與其他材質做成的紙張比,桑皮紙最大特點的是柔嫩、防蟲、拉力強、不褪色、吸水力強,所以以往桑皮紙主要被和田官方指定用來書寫文字。“寫在桑皮紙上的字不浸不褪色,也不會被蟲蝕。”
雖然在內地“桑皮紙”并不太為大家所熟知,但其實它也曾和我們的生活發生過關系。據說蘇軾《三馬圖贊》用的是加蠟、砑光的桑皮紙。因為傳統工藝制作出來的桑皮紙,具有吸水強、紙質抗拉力強、歷千年不褪色等特性,所以在故宮大修工程中,桑皮紙也被特選為傳統古畫修復材料。
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桑皮紙曾經的輝煌已經暗淡,它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上世紀50年代,維吾爾族桑皮紙便開始退出了印刷和書寫用紙的行列,從那時起就沒有高檔桑皮紙了。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維吾爾族民間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紙。20世紀80年代以后,桑皮紙已經完全退出了維吾爾人的日常生活。
為了不讓這一古老技藝失傳,當地政府打造了“桑皮紙一條街”、并舉辦桑皮造紙術培訓班。這條街全長2公里,街道兩側聚居有十多家制作桑皮紙的匠人,散布有多家出售桑皮紙的店鋪。
2006年5月20日,桑皮紙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和田地區墨玉縣已針對桑皮紙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布地產標準,將通過“標準化+非遺”的新思路,實現非遺傳統技藝傳承創新管理。
7月12日,“新疆是個好地方”新華網+19個援疆省市全媒體采訪團來到墨玉縣,探訪活著的文明——“桑皮紙之鄉”。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攝
7月12日,“新疆是個好地方”新華網+19個援疆省市全媒體采訪團來到墨玉縣,探訪活著的文明——“桑皮紙之鄉”。千龍網記者 劉美君攝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