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為科技工作者搭建服務平臺
7月14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第四次集體學習,1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參與了座談交流。座談會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主題教育活動,零距離走近科技工作者,“歡迎大家對如何做好科技界的工作、做好服務支撐提出意見,這是中國科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
“做好專業的事情,關鍵要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的課程,熱愛自己的學生。”座談會上,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陶文銓表示,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發揚自主創新精神,“為解決‘卡脖子’的重大科研問題作出努力”。
中科院計算所智能中心主任陳云霽研究員表示,伴隨著當前國際局勢的發展,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未來我國要真正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不僅需要做繼承性的工作,還需要在研究上領先世界,這樣才能打破我國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他表示,自己的初心和理想是能夠在智能芯片技術上取得突破,“我們的研究要有可能幫助國家,以避免在核心技術或關鍵點上被人‘卡脖子’,這是我們做科研的初心和理想”。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姬秋梅常年服務于貧困地區的農牧民。“出于對生命科學的熱愛,我們的初心在于為農牧民增收獻計獻策,為他們解決技術和生產上的難題,從而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這是我們從事科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直以來,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姬秋梅說。
對于中國科協如何更好地為科技工作者搭建平臺,服務國計民生,1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也給出了建議。
陶文銓建議中國科協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因為中小企業技術力量比較薄弱,中國科協的支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姬秋梅表示,中國科協應該鼓勵科技工作者將科研成果實實在在地落地生根,進入農牧戶家里,“利用科技促進產業發展,使農牧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中科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建議加大醫學科普教育,希望中國科協能夠組織醫學專家隊伍到老少邊窮地區開展幫扶工作,實實在在提高當地醫生的業務技術,“讓小病不出門,大病不出縣”。
針對這些建議,懷進鵬表示,今后中國科協將把工作重點放在提升服務發展的能力上,面對新時代,做到識變、求變和應變;同時,把戰略智庫、科學普及、國際合作交流、學術能力提高作為重要任務,結合主題教育期間的調研,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扛在肩上,落在實際行動上”。
據了解,中國科協已將今年定為服務發展年,旨在積極發揮科協組織開放型、平臺型、樞紐型優勢,建設問題庫、項目庫、人才庫,搭建“雙百雙服”科技志愿服務平臺,并圍繞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遴選一批具有創新條件和基礎的龍頭企業,集聚國內外創新人才及資源,開展技術難題聯合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國際國家企業標準制定、實驗和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海外布局等服務,推動企業產品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同時,中國科協還梳理了一批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面臨的行業共性技術、“卡脖子”關鍵技術、競爭短板技術、提質增效核心技術等,對產業技術創新需求進行信息統籌和動態發布。截至5月中旬,已有92個學會和地方科協積極參與,遴選出包括信息科技、生態環境、清潔能源、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1000余項科技成果進行線上發布推介。目前,各全國學會和省級科協正在逐步建立覆蓋各級、各行業的科技志愿服務機制,搭建基層科技志愿服務平臺,研究設立符合當地需求的科技服務項目。
懷進鵬表示,中國科協要結合實際,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發揮科協組織的實際價值,“我們要清楚明白地把握好為了誰、團結誰、依靠誰,找到并牢記科協組織的初心,即如何有效發動科技界的力量,為國家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