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八旬老人繡22米《清明上河圖》“盡顯繁華”
48種顏色線,交叉300多萬個針腳,1600多人物,200多只動物。畫中各個形象惟妙惟肖,這是現已80歲高齡的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刺繡愛好者鄭慧珍耗時5年完成的作品《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作品,它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作品以長卷形式,畫中繪有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因工程量巨大,不少十字繡愛好者對此望而卻步。
雖已80歲,但鄭慧珍耳聰目明,反應靈敏,動作利落。她說:“這幅畫植物多,人物也特別多,顏色考究,要小心分清顏色才行。原畫里的人物雖然小,卻神態各異,這也導致勾邊是最難的一項工作。這么多人物,每個人都需要勾邊固定,要讓針線拐彎,并不容易。”
5年來,鄭慧珍為了繡這幅圖,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平均每天都繡上5、6個小時。鄭慧珍一邊輕輕地撫摸著作品一邊說:“有時候晚上家人都睡了,我還一個人坐在客廳里繡。”
受家庭影響,鄭慧珍從小就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閑暇的時候,父親寫字畫畫,我就跟著母親學做針線活。”她說,長大成婚后,家里人口眾多,生活困難,刺繡也成了忙碌操勞之余的一種消遣。
60歲時,鄭慧珍的老伴退休了,她的生活清閑安逸了許多,刺繡夢也得到了家人更大的支持,當十字繡在周圍興起的時候,鄭慧珍就迷上了十字繡。
環顧鄭慧珍的家里,擺放各種風格迥異的十字繡,有《琴棋書畫》、《出水芙蓉》、《天作之合》《松鶴延年》等。這些十字繡,都是鄭慧珍多年來的作品。這幾年,她手法也越來越嫻熟,技藝也越來越精湛,街坊鄰居,親戚朋友中許多人都來家里找她學習刺繡。
鄭慧珍說,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她也想用這幅《清明上河圖》鼓勵后代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高展 張凡)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