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生到底怎么了 每4人就有1人休退學
臺灣大學生休學回屏東老家幫忙賣香蕉。
資料圖片
臺灣少子化問題近年對高校招生沖擊不小。各校正為招不來新生傷腦筋,卻發現入校的學生也可能中途休學或退學。臺灣教育部門最新統計顯示,2017學年臺灣大專院校休退學人數超過30萬人,占大專生總數的23.6%。幾乎每4人當中就有1人休退學,比例之高令人咋舌。究其原因,“志趣不合”和“工作需要”排在前列。
十年寒窗求學苦,為何如此輕易就離開?面對如今近乎100%的高校錄取率,重新擇校變得沒那么難。四年學成畢業薪資還不如高中生,自然讓人心生退念。當然,原因還不止這些。
“最壞也不會沒學校念”
根據臺灣教育部門統計,2017學年大專校院學生退學人數達91531人,再創新高且連續兩年退學人數超過9萬人,令人憂心就讀人數“回不去了”。退學理由以“志趣不合”、“逾期未注冊”為主,加起來超過總人數一半,人數明顯多于選擇“經濟困難”的人。
2017學年新增辦理休學率為6.14%、相應學生有78220人,休學理由主要是“工作需要”、“志趣不合”。該學年臺灣大專校院總休學人數(新增辦理休學加上休學而未復學)超過20萬人。再加上退學人數,休退學人數超過30萬人,而大專生總人數約為127萬人,意味著近1/4的學生選擇休退學。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灣開啟教育改革,推動“廣設大學”政策。隨著大專院校數量變多,錄取率由昔日兩三成躍升至接近100%。考大學不再像“過窄門”,選擇也大大增多。有臺灣學生坦言,過去自覺念錯了院系,只能在原校尋求轉系,現在則大可休學重考,說不定來年可以考上更好的學校。“大學錄取率都100%了,最壞也不會沒有學校念”。
現實是,有人在休學后重新出發,找到了人生方向。也有人在“長假”后走向迷失,甚至淪為“啃老族”。
不合預期便提前離場
尤小姐曾就讀臺灣某私立大學觀光系,因不愿在校學習觀光理論而想直接到職場汲取經驗,大二時不顧家人反對毅然休學,提前踏入社會。4年過去,她按部就班讀完學士和碩士的哥哥姐姐還在為求職而苦惱,她卻早已進入按時發薪、年終還有配股的科學園區公司,且存夠人生“第一桶金”100萬元新臺幣。“所以,我很慶幸當初的正確選擇!”
畢業于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的林志翔,在大學期間一度因為志趣不合而選擇休學,歷經一番探索后才復學。“原本以為會有更多實務類課程,卻發現經濟系跟想象的不一樣。休學的時候經過思考,復學后才另外去修企業管理、行銷類課程。”
從臺灣桃園市永豐高中畢業的彭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