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太鋼: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與城市和諧共融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8-25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鋼”),始建于1934年,迄今已有85年的歷史。

從新中國第一爐不銹鋼、第一塊熱軋硅鋼片到“筆尖鋼”、“手撕鋼”打破國外壟斷與技術封鎖,從雙相不銹鋼首次應用于港珠澳大橋到簽下文萊和馬爾代夫跨海大橋用鋼合同……太鋼8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我國鋼鐵工業乃至中國制造由弱到強的一個“縮影”。

8月仲夏時節,穿過都市鋼筋水泥森林,記者漫步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太鋼廠區,看不見煙塵,聞不見異味,聽不見噪音,迎面走來的太鋼員工,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很難想象這是一家有著80多年歷史沉淀的“老”企業。

在鋼鐵行業去產能的背景下,太鋼是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奮勇前進的?在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請看記者來自一線的報道。

厚度僅0.02毫米、寬度達600毫米的“手撕鋼”。人民網記者杜燕飛攝

瞄準“高精尖特”產品 市場占有率屢創第一

2018年初,歷時兩年,經過前后711次試驗,先后攻克175個設備難題、452個工藝難題,厚度僅有0.02毫米、寬度卻達600毫米的超薄不銹鋼精密箔材在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研發成功。它的厚度只有普通A4打印紙厚度的四分之一,輕輕一撕,就能撕開,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手撕鋼”。

作為不銹鋼材料里的高端技術產品,以前“手撕鋼”只有德國、日本等少數國家能夠生產,而且其生產的是窄幅“手撕鋼”,寬度為350毫米到400毫米之間。太鋼研發的600毫米寬幅“手撕鋼”,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被廣泛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車、電子、家電、計算機、新能源、柔性折疊屏等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太鋼也因此成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產寬幅超薄不銹鋼精密帶鋼的企業。

“手撕鋼”附加值高,可以“論克”賣,一片A4紙大小的‘手撕鋼’,市場價格為400元。“我們生產出來之后,國外產品的價格就應聲大降。2018年‘手撕鋼’產銷2.4萬噸,20%出口到美國、德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土耳其、巴西、東南亞、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太鋼有關負責人自豪地說。

“以前都是銷售人員帶著產品找市場,現在主動上門尋求合作的商家越來越多,今年訂單量成倍增長,有些應用領域是我們都想不到的。”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銷售人員表示。

不只是“手撕鋼”,早在2016年1月4日,在一次以“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為主題的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們還不具備生產磨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需要進口。”總理的“圓珠筆頭之問”,撥動著千萬人的心弦。

一年后, 2017年1月10日,經過五輪上百項試驗,太鋼研發生產的圓珠筆筆頭用不銹鋼新型材料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制筆廠家,性能與進口產品水平相當。2018年,太鋼新一代筆頭鋼通過測試,即將量產。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太鋼再次被外界關注。這個集多項世界之最的超級工程使用了太鋼生產的雙相不銹鋼鋼筋,延長了橋梁使用壽命,推動了我國跨海大橋建設材料的升級。

目前,太鋼高端和特色產品占到鋼材總量的80%以上,21個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16個產品國內市場獨有。2017年,在全行業鋼材出口下降30%的形勢下,太鋼不銹鋼出口增長21%。

在高祥明看來,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須做到市場認可、社會認可,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高精尖特”產品和技術,如同天空中的繁星,見證著太鋼高質量發展之路。

聶景峰創新工作室里專心工作的太鋼員工。人民網記者杜燕飛攝

創新文化融入血液 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太鋼認為,1000萬噸鋼的生產規模,在行業不算大。如果這1000萬噸鋼都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精品,就極有價值。同時,太鋼位居中心城市,周邊環境容量較小,綠色發展是企業生存的前提和發展的基礎。要贏得生存空間和發展未來,只有堅持走創新之路,才可以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才有可能有更大的發展。

“企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太鋼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祥明表示。近年來,太鋼成功研發出的“筆尖鋼”“手撕鋼”、高鐵用鋼、核電用鋼、高端碳纖維等一大批“高精尖特”產品集群,是太鋼“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創新理念以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創新文化的結果。

“這種創新文化極大激發了工人們的積極性,尤其是在‘五小競賽’(小革新、小建議、小設計、小發明、小創造)這方面,只要你說出一個好的想法,不管實施不實施,都會給予50元獎勵,如果被公司采納合理化建議,則會給予重獎。” 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二廠冶煉二作業區作業長呂濤說,“目前,太鋼創新成果累計達1192項,累計節約成本3億元。”

在呂濤看來,創新要技術,人是最關鍵的。他首創“1+1+1”培養模式,所帶團隊中有2人成長為高級技師,7人成長為技師,21人成長為高級工,帶動了崗位人員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快速提升。

為推動全員創新,太鋼每年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例始終保持在5%左右,每年在預算中安排3000萬元資金,重獎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先后與國內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同時,太鋼設立30多家職工創新工作室,形成了以技術領軍人物為龍頭,技術骨干、一線技術職工參與共同攻關的創新團隊。以聶景峰創新工作室為例,短短一年,該工作室提報創新項目25項,創造效益1000多萬元,其中,合金加料模型項目平均單月降成本40萬元以上。

太鋼不銹冷軋廠連軋作業區班長牛國棟認為,“創新就是每天改變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要立足于崗位,目的要明確,現場工人每提出一個改進就是創新,以小見大。”用他名字命名的以“一減二抬三調整”為核心內容的“牛國棟操作法”,大大降低了廢鋼切損,年可創效1000萬余元。

“每一個品種和工藝的研發,都有一個艱難的攻關過程,有著極大的風險。正是由于太鋼的絕對信任,員工才敢于承擔。”太鋼技術中心不銹鋼研究所一室主任李國平表示。24年來,他率先在國內主持研發了各種高性能雙相不銹鋼,滿足了長江三峽、真空制鹽、石化煉油、軌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需要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必須靜下心來,用心對待每一個細節,致力于研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產品。”太鋼技術中心鐵路用鋼首席工程師王玉玲告訴記者。

目前,“人人都要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新風尚正在太鋼形成,而這正是太鋼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源。

太鋼前身——西北實業公司西北煉鋼廠2號鍋爐。1940年11月1日正式投產,2007年9月4日正式停爐。人民網記者杜燕飛攝

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 與城市和諧共融成長

太鋼始建于1934年,是一家有著80多年歷史沉淀的“老”企業。隨著城市的發展,太鋼主廠區逐步為城區所包圍,成為典型的城市鋼廠,環保壓力大。

“其實,鋼廠與城市沒有天然的鴻溝,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是完全能夠解決鋼廠環保問題的。鋼廠環保問題解決好了,完全可以實現與城市的和諧共生。”太鋼能源環保部部長助理謝海運表示。

為此,太鋼確立了“1125”綠色發展模式,即樹立一個理念(鋼廠與城市是和諧發展的“共同體”理念)、確立一個目標(建設冶金行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示范工廠)、依靠“兩個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拓展“五大功能”(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棄物消納處理、綠色技術輸出、綠化美化),走出了一條都市型鋼廠與現代化城市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據謝海運介紹,近年來,太鋼投資上百億元,逐步完成全流程裝備的升級改造,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從2008年到2013年,投資130多億元,用世界最先進的循環經濟工藝技術,實施了140個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項目,建立起廢水、廢氣、廢渣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快企業內部小循環向社會大循環轉變。

2010年7月,太鋼第一次帶著驕傲地笑容打開大門納客,聽到消息的人們紛紛涌向這座時年76歲的鋼鐵企業。人們驚訝地發現:一個在印象里震耳欲聾的鋼鐵工廠,竟然可以無煙、無味、無聲。從那時起,太鋼持續開展“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公眾進廠參觀監督。

“別小看這樣一個活動,沒有對環保工作的自信,就不敢請那么多人來監督。”謝海運自豪地說。截至2018年,參觀太鋼的公眾已經超過10萬人次。

自2013年開始,為提高整個鋼鐵行業綠色發展水平,太鋼開始對外輸出高爐沖渣水余熱回收利用、工業含塵廢氣余熱回收等具有知識產權的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環保產業是可以掙錢的。未來鋼廠的競爭就是環保水平,要讓環保成為企業新的效益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力。”太鋼黨委宣傳部長王發生告訴記者。

為了與城市同生共融,太鋼通過余熱回收利用,冬季為周邊30萬戶80萬居民2150萬平方米采暖;日均處理回用城市居民生活污水5萬噸;將廠區運輸汽車更換為LNG新型密閉車輛,減少污染;在廠區和周邊社區建設167個公共自行車點,投放1萬多輛自行車,倡導綠色出行;主動承擔太原市東山、西山綠化以及城郊森林公園建設和林區養護等任務,顯著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數據顯示,2018年與2000年相比,太鋼噸鋼綜合能耗下降48.47%、噸鋼新水消耗下降85.54%、噸鋼煙粉塵排放量下降97.12%、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7.3%、噸鋼COD排放量下降99.06%,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作為我國都市型鋼廠綠色發展的典范,太鋼“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已經得到了客戶的認可、職工的認可、公眾的認可。

“綠色發展是公司戰略的重要支撐。優美的環境是太鋼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是包括太鋼人在內的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當天,高祥明這樣說道。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