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改革創新 促進增產增收
現如今,社會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它可以減少農產品因供需不對稱造成的浪費,提高農牧民生產積極性。
縱觀前幾年,我區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是存在增收慢、成本高、短板多、融合不夠等諸多發展難題。筆者認為,根本還是要進一步深化農牧區改革發展。幾十年來的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讓農牧民盡快富起來。這是農村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不能偏離。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在此,提高農牧業的經濟效益,鼓起農牧民的錢袋子。一直以來,我區嘗試探索發展路子,在村里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解決群眾就近就便就業;有組織地把農牧民轉移到附近就業創業,減少了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增加了收入。這種做法值得贊賞,通過不斷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提高農牧業的綜合效益,不僅使得農牧民增收致富,還激起農牧區的市場活力。
農牧區要發展關鍵也在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區農牧業發展之所以落后,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農牧業組織程度差、農牧民組織程度低,由此造成農村生產力不能充分、有效地解放出來、發揮出來,影響了農牧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筆者認為,要大膽改革創新,用市場機制把農民組織起來,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現在已經有了一些改革的雛形,如農業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基地”等,但是還沒有探索出一種更有效、可推廣的機制,合作社帶動示范作用還是較弱,改革的任務還相當繁重,還要繼續在改革方面下更大的功夫。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用發展來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增強城鎮示范帶動能力,把農牧民和市場有效對接起來,使農牧區生產要素與資源發揮最大作用,才能真正獲得改革的成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