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您的位置首頁  兩性保健知識

設立中年基金:拯救可能沉淀的智力資源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9-02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網上看到一則消息:2019年7月28日,在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演員海清講述了中國的中年女演員面臨的職業困境。她說:“我們到了中年更加懂電影,更加愛電影,但市場給中年女演員的機會太少。”她呼吁:“希望大家給我們更多的機會!”在好奇心驅使下,筆者網上查了一下,海清1977年出生,今年才剛剛42歲,正值事業成熟期,可惜連她都感覺被職場放逐了,可見各行各業的中年人被沉淀的情況有多之嚴重。坦率地說,海清無意間說出了一個人才資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盤活那些中年人。

  中年科研人員仍有巨大潛力待挖掘

  如果說演藝界是吃青春飯的尚可理解,那么科技界這種人力資源浪費現象就更為嚴重。由于科技界的特殊性,需要多年的學習與培訓,按照當下的教育體制,一般科研人員大體要經歷22年的學習生涯(12年中、小學加上10年的本、碩、博)才有可能進入這個領域,如果從8歲入學算起,那么到他進入科研領域大多已經接近30歲。

  目前的人才政策在資助體系的設定上存在三擋:1.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青)規定。男不超過38歲,女不超過40歲;2.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杰青)規定年齡底線是45歲;3.長江學者的年齡底線是55歲。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人才資助的鏈條上存在空當,即55~60歲。如果考慮到長江學者資助的數量非常少,可以初步看作45~6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才比較缺乏人才政策的支持。客觀地說,這個年齡段的人才雖然不處于創造力的鼎盛時期,但智力衰減有限,而且經驗積累非常豐富。從人生發展角度來說,這個階段的人才,人生中的很多糾結問題都已經解決,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少了年輕時的浮躁與沖動,此時更容易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從事某項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段時期正是一個人做科研的大好時期。不論以什么名義,棄而不用都是智力浪費。

  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字做了一個簡單測算: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45~59歲年齡段人數占總人口比例為20%;根據2017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45~59年齡段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為23%,短短8年時間,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增加速度較快。這些年齡的科研人員,如果沒有政策工具引導,更多的可能性是變成沉沒資本。

  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人口的中位數年齡為38歲,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中位數年齡是45歲,那時的美國只有40歲。隨著中國整體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即便按照23%的比例外推,當下這個年齡段的人口高達3.2億人(2018年末全國人口13.95億人)。回到科技界,根據中國科技指標數據庫信息顯示,2017年我國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折合全時工作量人員為403.4萬人年,同樣按照23%的年齡比例外推,這個年齡段(45~59)的R&D人員總量約143萬人,折合全時工作量科研人員總數達到約93萬人。合理延長科研人員的“科研壽命”,就相當于間接增加科技資源的投入。

  由于中國的科技體量巨大,通過政策變革很容易形成規模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充分利用這批智力資源,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大問題。

  加大對中年科研人員的資助力度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重新審視人才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是否可靠。目前各類人才計劃制定以及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都強調人才年齡的三個節點:38、45與50歲。不知其依據來自哪里?反觀筆者自己20年前的工作,或許會負有一些潛在責任。筆者20年前曾依據科學史上的大科學家們作出重要成果時的年齡提出科學家的峰值年齡為38歲,人文社科類學者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峰值年齡可以延后到45歲,后來也多次在不同場合和文章中提到過這組數據。如今想來,那時的結論有些粗糙,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一個人的能力是由多方面要素構成的,即便某一要素占比下降了,而另一要素占比增加了,這些都會沖抵由于年齡帶來的能力結構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是一項復雜的事業,它需要多種復雜能力的協同攻關:有些時候它需要創造力為主,而有些時候它需要經驗要素為主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科學與人才都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與精細化的劃分,從而達到使人的能力結構與知識生產的內在機制相匹配。否則的話,我們早年的研究結論就會淪為僵化的教條。在科學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擁有不同能力要素的人,而能力要素的轉變是與年齡密切相關的。

  針對中年人才整體心理感覺被社會放逐的現狀,具體的解決措施就是設立一項國家中年科技基金,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和信號釋放機制,可以最大限度上盤活潛在的大約150萬中年段(45~59歲)科技人才的潛力。這種政策安排要設計兩種約束條件:其一,中年科研基金以中小額為主。當下的重大項目在結構設計上存在一些缺陷,再加上被捆綁一些功利主義目標的負擔,往往很難作出重要成果。其二,從技術層面上講,中年基金的設計是單選題,要避免贏者通吃的局面。要么選擇申報中年基金,要么申報其他競爭性項目,只能二選一。這對于評審任務日益繁重與成本高漲的各類競爭性基金來說,可以起到很好的人員分流作用。也許更為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使科技界逐漸安靜下來,踏踏實實地做出一些高質量的工作。

  中年基金的規模可以設計為總盤子12億元,分為三大類:大文科、大理科與大工科,盡量把所有學科都包括進來。對應的每個項目的投入分別為:10萬/項、20萬/項與30萬/項,每個門類設置2000個項目,合計6000個項目,這個規模可以有效調動被社會放逐的150萬中年科研人員。也許,這可以成為當下切入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最佳阿基米德點。

  李俠(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