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首次進入國際空間站
“對接成功!”8月27日,載有俄羅斯首個人形機器人“費多爾”的“聯盟MS-14”飛船以自動模式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這是繼首次對接失敗后的第二次嘗試。俄羅斯專家表示,對接成功后,俄羅斯將順利執行下一階段任務,在國際空間站試驗人形機器人。
據俄《消息報》報道,27日,“聯盟MS-14”飛船與空間站的第二次對接比預定時間提前數分鐘。對接完成后,飛船與空間站進行大氣壓均衡以及接口氣密檢查,隨后飛行指控中心批準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打開連接飛船的艙蓋。據悉,“聯盟MS-14”飛船原計劃于莫斯科時間24日8時30分完成自動對接,但當天的對接發生一些意外導致失敗。隨后,俄羅斯飛控中心決定于27日早上進行第二次對接。有消息人士表示,如果第二次對接不成功的話,飛控中心可能決定讓“聯盟MS-14”飛船沉入海洋。
俄羅斯“聯盟MS-14”飛船于22日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此行飛船中的唯一“乘客”是“費多爾”人形機器人,與之前被送到國際空間站的機器人相比,“費多爾”機器人不僅外形更像人,還“名正言順”地坐上飛船指揮的位置,以宇航員的身份進入太空,因此,它也被稱為真正的“機器人航天員”。
“費多爾”機器人身高超過1.8米,體重接近半噸,身體內遍布各種傳感器,可將四肢感受到的各種作用力反饋回遠端的計算設備,并根據這些受力數據做出力度恰到好處的動作。憑借這套絕活兒,它不僅能開車、做俯臥撐、操作電鉆,甚至還會開瓶蓋。此外,它還配備有語音控制系統,可以與航天員隨意交流或進行任何主題的對話,從相互問候、機器人研發者情況到空間哲學等。據悉對接成功后,“費多爾”機器人在自己的“推特”上發文稱,飛船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比原計劃晚3天,它為遲到表示道歉,并稱已做好上班準備。
按照太空測試項目計劃,此行“費多爾”機器人有4項使命:使用特制海綿清理空間站外殼灰塵;在工作區用手電筒為宇航員提供照明;使用鉗子等工具截斷電纜;插拔空間站內外供電系統連接器。如果這些測試任務順利完成的話,下一代該系列機器人將進行太空行走測試,未來還將替代宇航員完成國際空間站及其他航天器的維修工作。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智能機器人小組負責人表示,機器人的使用對提高人類探索太空的能力將產生積極影響。未來月球、火星和其他遙遠太空的航天任務將為科學研究帶來很多機會,但宇航員的行動受限,機器人則可以通過自動運行或遠程操控的方式,幫助完成繁瑣、單調的工作,也可以執行其他更重要任務。俄羅斯航天專家維塔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