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織密住房保障網
“房住不炒”定位
群眾住得更舒適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 馮 俊
房地產業的發展,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對于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改變城市面貌、完善要素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著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比如在房地產廣告中,一度非常流行“投資佳選,增值良房”這樣的用語,其實是背離了房屋首先是用來住的這一根本屬性。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房地產業發展的目的是什么。我覺得,人民群眾對美好居住的向往,才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強調住房的居住屬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需要整個產業的從業者牢記。
今年年初,一些房地產企業又出現了“怕踩空”“搶風口”的情況,我們及時提醒會員企業,要認真學習領會房地產相關政策,腳踏實地為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提供好產品、好服務。
目前,人民群眾的住房需求還是很旺盛的,既有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人口的住房需求,也有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這些都是房地產企業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需要認真完成的任務,要努力讓人民群眾住得更舒適、生活更幸福。
。ū緢笥浾 趙展慧整理)
共有產權房
安居工程更過硬
北京市豐臺區建筑行業管理處主任 張小玲
這一段時間,我沒少往豐臺區南苑鄉的“槐新雅筑”小區工地上跑。這是豐臺區第一個共有產權住宅項目,在建的3棟478套住房即將封頂。作為保障房工程管理部門,我們一方面要確保工程進度,讓更多剛需群體早日住上新房;另一方面要堅持把建筑質量和工程安全放在第一位,真正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放心工程、舒心工程。
北京的共有產權房新政策是從2017年起實施的,總結了以往經適房、自住房等經驗。區別于此前的各種政策性住房,共有產權房申請分配的“硬杠杠”更多,能“篩選”出真正的剛需家庭,不僅要求名下無房,還要求沒有買賣記錄,同時后期管理規則也更嚴更細。
以“槐新雅筑”為例,這個項目的房屋產權由購房人持有60%的份額,政府持有40%份額。5年內,購房人不允許轉讓房屋產權份額,5年后,可按市場價格轉讓,但轉讓對象只能是其他符合條件的家庭,這意味著共有產權房始終在符合申購條件的剛需家庭之間循環,讓“炒房客”沒有投機空間,有助于滿足更多無房家庭住房需求。
為了解決“新市民”住房困難,我們會同房管部門還從這個項目總房源中拿出96套,面向非京籍無房家庭配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從河北來京創業的唐歆成為首批受益者之一,她告訴我:“能在北京四環附近擁有自己的房子,真是做夢也沒想到!弊鳛檎邎绦姓,我們倍感欣慰!
(本報記者 賀 勇整理)
住房制度改革
千家萬戶更宜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所長 王 微
住房改革和每一個家庭都息息相關。住房制度改革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繼實行了40多年的住房實物分配之后,老百姓有了通過市場解決和改善住房條件的可能性,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更有效解決住房困難問題。
住房制度改革實施20多年來,我們看到的變化就是住得更加寬敞了,房屋質量提升了,基礎設施配套改善了。想想過去的住房是什么樣?即使是城市里也有不少的大雜院、筒子樓,有些住房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F在呢?獨立的廚衛早已經是每一套住房必備的設施,而且住宅裝修越來越現代,花園綠化幾乎成了小區標配,還出現了綠色住宅、智慧小區等更高質量的住房,宜居生活離我們越來越近。
一個個家庭居住條件越來越好,折射出的是國家住房制度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我國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并沒有將解決住房問題簡單地推給市場,而是一方面有步驟、有措施地建立起住房市場化的制度,比如公積金制度、住房貸款體系等。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規范和監管。比如通過施工許可證、預售資金監管等制度,來保障房屋質量和交易安全。
更為重要的是,針對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建立起住房保障制度,保障性住房以及棚戶區改造工程已覆蓋全國20%多的人口。
。ㄚw展慧 郭馨澤整理)
租購并舉
城市發展更溫暖
浙江省溫州市房屋交易與產權管理中心主任 黃 齊
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溫州市啟動城鎮居民住房特困戶評議,評議標準是人均居住面積2平方米以下。當年我還在基層房管所工作,為了公正評議,老所長帶著我一起深夜入戶調查。我們爬上閣樓數睡覺的人數,把有限的住房資源分配給城市最困難的群體,常常為無法解決更多的住房困難戶而著急。
近年來,城市人口流動進一步加快,以滿足戶籍人口居住需求和以售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漸漸跟不上城市新增人口和產業集聚人口的需要。
一方面,流動人口多以過渡性需求為主,對低租金小戶型的需求比較旺盛。另一方面,城市家庭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人、2人在異地城市生活創業成為常態,與父母共同居住的家庭越來越少。改善型需求的重點,也從單純增加面積轉向改善配套和功能。這些短板需要全方位科學均衡的房地產供應來解決。
如今,我們的城市發展越來越有溫度。買房還是租房?人們有了選擇的自由。在溫州的商品房市場,每年新增近1000萬平方米的供應中,住房按照品質、價格進行梯度化開發,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在住房租賃市場,大力發展專項租賃用房,補齊城市住房供應體系的短板。城市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也隨著“租購同權”逐步覆蓋更多群體。
在城市產業集聚區,產業工人可以住進職工公寓;在都市核心區,有專門為城市基礎服務業人員配備的安心公寓;在科創園區,有為大學生精心設計準備的科創公寓;每一位進入溫州創業、就業的大學生,都可以領取長達5年的人才租房補貼。目前,溫州市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3.9平方米,基本實現了“每戶一套房、每人一間房”的目標。
(本報記者 郁靜嫻整理)
保障性住房
保障對象更踏實
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原巡視員 張 陽
與建設相比,保障房在分配、管理上更考驗政府的責任和擔當。
幾年前,我在陜南走訪時,遇到一位快到退休年齡的酒曲廠下崗職工,她擔心自己領取退休工資后,就不再符合廉租房申請資格了,但她家的確住房困難。這種難題該如何解?
2014年,國家實行廉租房與公租房并軌運行,難題迎刃而解。退休后符合公租房申請標準,只要按公租房的標準繳納租金,就可以繼續居住在原先的房子里。兩房并軌運行,減少了收入變化的群眾先騰退再申請的麻煩,又給新申請的群眾帶來更大的便捷性和自由度。
保障房的管理也同樣重要。保障房小區居住對象為城市中低收入群體、下崗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創業和陪醫、陪學家庭等群體,人員結構較為多元,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很難保障小區的發展。
針對這種情況,陜西省采取政府統籌、部門聯動、社會組織參與的新機制,開展了“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創建,實現了保障對象“住得進、穩得住、有尊嚴”。為使保障房小區居民舒心入住、融入社區,我們整合各類資源,把這些小區建設成為大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
。ū緢笥浾 郁靜嫻整理)
數據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統計局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