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楠CEO張楠賡談國產自研AI芯片:未來全球中心在中國
日前,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超級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嘉楠Canaan公開了赴美IPO的招股書,一旦成功,該公司將成為中國自主知識產權AI芯片公司赴美上市第一股。嘉楠董事長兼CEO張楠賡帶領這家公司在6年多的時間里,實現了從區塊鏈到AI芯片的兩大業務布局。對于AI芯片的未來,張楠賡直言,中國未來一定會成為芯片設計、制造、使用的中心;國內集成電路人才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人才。
2011年,張楠賡第一次接觸區塊鏈就認為它有1%改變世界的可能性。那個時候,他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碩士研究生。他毫不猶豫地把研究方向確立在區塊鏈ASIC(專用集成電路)芯片。
一年后,尚未畢業的張楠賡決定退學創業。他判斷,區塊鏈改變世界的可能性上升到了5%,他不能再等了。張楠賡和好友在2013年4月共出資10萬元在北京創立嘉楠科技,決定做區塊鏈芯片,張楠賡任董事長兼CEO。
“不過,關于區塊鏈有多少能夠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大家已經不再討論了,這是共識。”張楠賡表示,“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這么多年,現在是需要新鮮血液注入的時刻了。在AI(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在提供超級算力這一方向上,嘉楠有著積累優勢。十年后,我們希望能提供高效低價的超級算力,實現邊緣側人工智能‘潤物無聲’。”
從區塊鏈到AI芯片,這樣的跨越對張楠賡而言并不突兀。2016年,AlphaGo大敗李世石引發社會熱潮,AI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在聚光燈之外,張楠賡及其團隊已經開始著手AI芯片的研發。“當時我們的半導體工藝已經走到了16nm,我們在2016年就已經是國內前十能夠實現量產16nm芯片的公司。這時團隊開始思考,除了礦機我們還能做什么?我們規劃了很多方向,包括手機芯片,為基因工程以及制藥行業提供加速芯片等等。”
而之所以選擇AI芯片,主要源于兩點考量。從技術角度而言,“AI芯片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計算架構,它對數據流的處理跟礦機從芯片的底層實現上看,有著相當的共同點,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與此同時,5G技術的突破能夠在未來實現更多碎片化設備的接入與通信,為端側AI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基礎。從外部環境看,無論是國家在頂層規劃上的引導,還是足夠寬闊的市場容量都足以承接本土AI芯片的發展。
當然,選擇AI芯片也與張楠賡個人的探索欲有關,“我有一個習慣,一個行業如果已經有做的不錯的公司或者產品了,比如說做CPU,那我就覺得別去弄了。而AI芯片這邊直至現在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發展的特別好,這種行業才適合創業者去折騰。”
從2012年創業開啟高性能專用計算芯片研發之路、發布全球首款基于ASIC芯片的區塊鏈計算設備,到2016年團隊在半導體工藝上達到了16納米的工藝節點、并能夠實現相應芯片的量產,嘉楠科技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如今,張楠賡與團隊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
手機芯片?為基因工程以及制藥行業提供加速芯片?討論許久,團隊最終確定AI至少是未來十年以上值得努力的方向,其中如何高效低價地獲取算力會是行業的關鍵問題,而算力正是團隊此前積累的優勢所在,遂決定著手推進AI芯片研發。
張楠賡認為,中國已經成為芯片最大消費市場,現在也是國內芯片發展的大好時機。無論政策、資金、技術等都在向這個產品靠攏。中國未來一定會成為芯片設計、制造、使用的中心;國內集成電路人才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人才。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