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科技融合中鍛造新增長極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在近日舉辦的2019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化科技融交會”)上,一曲由全息影像“表演”的《梨花頌》視覺逼真、婉轉悠揚,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賞。這是一家由南京本土企業研發的裸眼3D全息投影技術。在整個展覽會場,共有一百多家南京企業以這樣科技感十足的方式展示南京獨特的文化科技融合魅力。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時下的產業熱詞。在最新發布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十強榜單中,南京基地榜上有名。作為首個在全國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服務平臺和成果展覽交易平臺的城市,多年來,南京不斷把文化科技融合引向深入。2018年,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15.42億元,占GDP比重6.3%,排名全省第一,全國前列,預計2019年增加值占比將達6.5%。對于這座著眼未來的創新型城市而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正成為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1、好政策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
“如果文化是‘金線’的話,科技就是那根‘金針’,一針一線,在城市肌理中織就文化活力與文化效益。”對于文化科技與城市的關系,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輪值主席郭梅君做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在《自然》雜志評選的“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位列第12。當創新浪潮遇上擁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文明積淀,如何溯古而通今、為尋求文化科技融合的企業保駕護航,成為南京創新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在文化科技融交會南京基地的參展企業中,有兩家“明星企業”格外顯眼:鉑睿光電的26平方米顯示屏實現了國內顯示領域的關鍵突破,歐帝科技研發的86寸互動黑板更是國內數字教育裝備領域的首創之作。“歐帝科技現在能成為國內智慧教育的領軍企業,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歐帝科技董事長周雪松告訴記者,從入駐園區到資金扶持,再到產品推介,南京都為公司創造了很好的營商環境。
早在2013年,南京就已經出臺了《南京市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規劃綱要》,這是國內各省市在文化與科技融合領域的第一份專項規劃。兩年前,南京發布“4+4+1”主導產業體系規劃,文化產業被納入其中。今年,“文化科技融合”更是被寫入了市委1號文件。
體系完善、精準高效的文化產業政策,讓南京文化科技融合的步伐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現場簽約35個,涵蓋電競、IP開發、文化旅游、新媒體、人工智能、大健康等多個產業門類,總金額近百億元——這是本次文化科技融交會所交出的成績單。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持續推動古城南京煥發新活力。
2、好創意讓文化與科技相互賦能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真正綻放的是人的創造力的光芒。”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總裁李毅超在剛落幕的第二屆“文化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表示,南京文化積累使之具備良好的產業和要素基礎,同時又擁有著完整的科技發展鏈條,未來南京一定會在各個文化IP上體現出獨特的科技價值。這番表述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同。
在位于雨花臺區的軟件谷,記者從江蘇華博創意產業有限公司了解到,這家看似尋常的科技企業,在展館空間、主題文旅、交互視覺領域都有著出色的創意產品。2014年青奧會期間,以老門東城墻作為背景,投影播出的3D燈光故事秀就是由這家公司所制作。據悉,華博推出的大報恩寺文旅項目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了解大報恩寺的前世今生,而中國動漫最高票房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不少畫面,也由華博旗下的元光數碼參與制作。
華博只是南京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目前,南京全市共有文化企業3.5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600余家,擁有12個國家級、26個省級、38個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充滿“創意”的文化科技融合載體,讓南京這座城市處處迸發著鮮活的創造力。
在秦淮區老門東景區,3D立體投影秀吸引眾多市民前來一飽眼福,明城墻化身巨幅銀幕,在流光溢彩中講述歷史;在南京城墻神策門至太平門段,一條“最美徒步智道”鋪展開來,健走愛好者們通過手機App就能監測運動信息,得到科學運動指導……
文化與科技融合帶給這座城市的改變,在博物館中更是伸手可觸。駝色、桃紅、水紅、月白……走進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懸掛著五彩繽紛的色帶,這些常見于古典文學中的色彩,如今被完整還原了出來。據悉,這些細膩耐看的顏色源于傳統云錦工藝,博物館借助數字化技術,繪制出了云錦色譜,并歸納出常用的27種色彩。“南京有近200家博物館、紀念館,幾乎都進行了數字化建設或改造,有的還引進三維全景、AR等技術,可以說科技讓博物館‘潮’起來了。”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楊志純說。
3、好藍圖使產業集聚煥發力量
今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對于南京來說,《意見》的出臺恰似春霖。這座較早布局文化科技融合的城市,已在多年發展中取得了寶貴的探索實踐經驗。
近年來,南京不斷打造著自己的文化產業版圖。在早前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南京確立了南京高新區、建鄴區新城科技園等5家示范分基地,深耕各自的產業重點領域,形成一條縱跨長江南北、紫金山內外的城市“文化外環”。
去年,南京又啟動了以信用為支點、以金融為手段、數據驅動產業創新發展的文化金融生態創新服務體系——梧桐計劃,意在為文化項目提供金融支持,壯大產業力量。
今年8月,江蘇自貿區南京片區獲批,與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同屬一區,中心城市能級和輻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放大。“對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而言,就是要充分發揮城市周邊空間優勢,引進和孵化一批文化科技類企業和項目,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長傅浩說。
如今,南京示范基地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5家,省級文化產業園區5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4家。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集聚了近百家數字文化類企業,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和中國(南京)游戲谷集聚了40多家動漫游戲企業,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已入駐銀都奧美、永達廣告等企業120余家……
一大批文化科技融合代表性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以數字多媒體集成控制技術服務于公共文化設施、數字文化體驗的銳豐智科;以AI+為核心,打造一體化智能服務的小視科技;為航空航天、文物復原等領域提供3D打印技術的恒宇三維……這些帶有南京標簽的企業不斷對外傳播著南京的文化底色、科創特色,助力南京實現創新名城的目標。
南京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又是一座蓬勃發展中的特大城市,上升的人口不斷創造新的話語表達,文化與科技融合在這片土地蔚然成風。“我們將建設一流的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南京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紀增龍說。(記者 鄭晉鳴)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