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實地調查:董事長說是天災,當地人直指人禍
獐子島客運站附近建筑物
扇貝苗
死亡的扇貝
北京商報記者實地走訪長海縣獐子島鎮
曾經上演扇貝跑路的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獐子島”,股票代碼002069.SZ)再次發生“黑天鵝”事件,底播蝦夷扇貝出現大面積死亡。11月15日,獐子島披露了關于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的結果,預計核銷存貨成本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合計金額2.78億元,約占截至2019年10月末上述底播蝦夷扇貝賬面價值3.07億元的90%。五年三次,“扇貝跑了”、“扇貝死了”的上市公司獐子島,到底發生了什么,從“這是天災”,到“我也不知道”,董事長吳厚剛的話為什么頻遭質疑,北京商報上市公司調查小組成員第一時間奔赴大連市長海縣獐子島鎮,試圖揭開獐子島扇貝“黑天鵝”事件背后的真相。
獐子島:大面積突然死亡
個體養殖戶:無類似情況
從大連市金州區杏樹港(系遼東半島距離長山群島最近的港口,入島兩大中心港之一)乘坐獐子島1號客船,歷時2個多小時,北京商報記者于11月14日上午10點半左右到達了大連市長海縣的獐子島鎮,這是第三輪扇貝“黑天鵝”事件的旋渦中心,也是上市公司獐子島起步發家的地方。
北緯39度,獐子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水溫低、流速快、自凈能力強,距離陸地56海里,是長山群島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島嶼,曾被稱為“海底銀行”。近年來,獐子島頻繁上演的扇貝“黑天鵝”事件讓這個地方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今年11月11日,獐子島披露了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的風險提示公告,扇貝可能大量死亡。記者到達獐子島的時間為11月14日,這一天距離蝦夷扇貝可能大批量死亡的消息已過去三天,獐子島鎮的村民們顯得非常淡然,對這起“黑天鵝”事件早已“免疫”。對于獐子島近年來上演的“扇貝跑路、死亡”劇情,獐子島鎮的村民們似乎并不意外。
而與前兩次“扇貝跑路、死亡”給出的官方理由相比,這一次獐子島給出的官方口徑為,未能獲知導致本次蝦夷扇貝大規模自然死亡的具體原因。
根據獐子島公開披露的信息,公司主要業務構成為養殖業務、加工業務、貿易業務,其中養殖業務是上述三項業務中毛利最高的,而在養殖板塊,除了底播蝦夷扇貝還有海螺、海參、鮑魚、海膽等土著養殖品種。
據當地村民介紹,在獐子島的養殖板塊中,海螺、海參、鮑魚等海產品均不需投苗,都是自然野生產品,成熟之后采撈,只有蝦夷扇貝需要投苗(扇貝苗最初只有火柴頭大小,需要放在海上養殖至扇貝苗,之后撈出投海進行底播)。在長海縣的各個島上,養殖的扇貝品種除了蝦夷扇貝之外,還有海灣扇貝、櫛孔扇貝兩種。蝦夷扇貝存活率較低、且養殖時間長,目前僅獐子島、海洋島(距離獐子島20海里左右)、大長山島、小長山島養殖。
而獐子島蝦夷扇貝采用的養殖方式為底播,不同于以往海島漁民浮筏養殖的方式,是把扇貝苗直接撒播到海底。
為了了解其他島嶼蝦夷扇貝的生存情況,記者聯系到了海洋島的數位個體養殖戶,據他們介紹,蝦夷扇貝的存活率能達到20%、30%就已經很高了,但存活率達到10%以下就不太正常,一般養殖時間需要兩年(這也意味著2019年捕撈上來的蝦夷扇貝是2017年撒下的苗)。
當記者問及今年自家養殖的扇貝情況時,上述個體養殖戶均表示,存活率大概達到20%多,跟往年一樣并沒有出現死亡率極高的情況。
“黑天鵝”周期:五年三次
村民:2012年后就不好好投苗了
“2012年之后他們(獐子島)就不好好投苗了,2012年之前收苗、投苗需要1個半月的時間,2012年之后收苗、投苗不到10天就完成了。”數位在獐子島鎮生活五六十年的村民透露。
如今的扇貝問題在獐子島鎮村民看來更像是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2012年開始投苗大幅減少,之后導致收成不好,沒有錢就收不到扇貝苗,投苗也就開始減少。”上述村民表示。而獐子島首次出現的“扇貝跑路”事件就是在2014年,這正是2012年那批扇貝苗的收成年。
在2014年10月31日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因北黃海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讓公司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獲期的蝦夷扇貝絕收。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獐子島在2014年前三季度由預盈變為虧損逾8億元。
之后時隔三年,在2017年獐子島再次因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出現了業績巨虧的情形。由于該事件,獐子島也遭到了立案調查,在今年7月公司收到預罰單,遭到頂格處罰,董事長吳厚剛也被終身證券市場禁入。
“投苗不如以前多、苗質量不好、海底被破壞”,這是獐子島鎮村民眼中扇貝“黑天鵝”事件發生的“必然原因”。
海洋島的一家養殖大戶對記者稱,“之前獐子島都來我們這收苗,現在都沒有人賣給他們了,還欠我們海洋島1000來萬元沒有給,誰敢賣給他們苗。即使給他們苗,也是把那些質量不好的給他們,他們似乎也不在乎”。
“投的苗不如以前多了,質量還不好,死的比例能不高嗎。”獐子島當地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
除了獐子島鎮村民口中的“投苗量減少、質量不好”之外,海底環境也是造成扇貝死亡的一個原因。某不愿具名的海洋養殖專家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底播蝦夷扇貝的捕撈工具是耙網,就像耙子一樣,一耙就容易破壞海底植被。
另外,據獐子島鎮村民透露,在撈出的死扇貝中,部分扇貝死去時間較久。在撈出死扇貝后,獐子島還存在將死殼再度扔回海里的情況。
公司經營:工位基本人滿
工作人員:經營正常
為了解公司目前的日常經營狀況,記者也走訪了獐子島在大連市的辦公地點。大連市中山區港興路6號富力中心寫字樓27層,即獐子島年報中公開披露的辦公地址。記者進入富力中心寫字樓27層,該層均為獐子島的辦公區域,經常會有員工進出,之后記者進入了獐子島的內部辦公區,工位上基本人滿,工作人員稱公司經營情況正常。
根據公開信息,獐子島漁業集團通過一系列的改制成為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登陸A股,在公司招股書中獐子島也表示,公司獨立開發海域養殖面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其中蝦夷扇貝底播增殖面積、產量居全國首位。而如今,獐子島輝煌早已不在,自2014年“扇貝跑路”事件之后,獐子島的下坡路也開始加速。
財務數據顯示,2014-2018年獐子島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11.9億元、-2.43億元、7959萬元、-7.23億元、3211萬元,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虧損超3000萬元。此外,2017、2018年獐子島還連續兩年被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
面對當下的窘境,獐子島在11月15日表示,規劃自2019年至2020年6月底之前,完成放棄海況相對復雜的海域或暫停部分適用海域約150萬畝,根據海域使用相關規定,每年可節約用海成本約7000萬元。而根據獐子島此前披露最新信息,公司確權的蝦夷扇貝底播規劃面積約230萬畝,這也意味著公司將放棄65%的蝦夷扇貝底播海域。
同時,獐子島也再度提及未來要加快落地“瘦身計劃”,但似乎并不順利。在今年9月28日,獐子島披露了終止重大資產的出售事項,公司原擬出售大連新中海產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權、新中日本株式會社90%股權,但最終未果。
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多次致電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進行采訪,不過對方電話無人接聽。
北京商報上市公司調查小組/文并攝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