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也要“講品牌”——農交會上看“三農”
新華社南昌11月16日電(記者郭強 范帆)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所穿衣服、所用手機、所開汽車的品牌,卻說不出自己吃什么牌大米、蔬菜和肉……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農業品牌建設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
走進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各場館,處處感受到農業品牌化的“熱度”:贛南臍橙、盱眙龍蝦、五常大米;皖字號品牌區、甘味品牌區、瓊島熱帶品牌區;全國品牌農產品專場推介活動、中國農業品牌建設高峰論壇……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我國農業長期以小農經營為主,品牌建設較為滯后。如今,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百姓對農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農業品牌建設也隨之提速。
在交易會展覽館,湖北可可(荊門)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電商部經理胡俊華向來來往往的人推介公司的“島橙”!斑@是我們去年注冊的品牌,因橙子種在荊門漳河中心的一個小島上而取名‘島橙’,島上環境好,橙子品質也更高。”在胡俊華看來,品質是品牌的基礎,而品牌是品質的保證。
許多參展企業表示,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備受關注,而品牌化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因為有品牌就能更好溯源。
在中國農墾展區,記者看到兩面寫滿品牌名稱的“品牌墻”和一個農墾農產品全面質量管理追溯平臺!拔覀兊馁|量管理追溯平臺已為700多家企業提供服務,為他們打造品牌提供支撐。”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工程師王葉雷隨手拿起一盒柚子,用手機一掃上面的二維碼,柚子的生產信息一目了然。
品牌化不僅緩解市民的食品安全之憂,也提升了農民的收益!啊璐怼,代表好米。”在交易會現場,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種糧大戶凌繼河的“凌代表”米雖然最高賣到18元/斤,依然引來不少慕名前來洽談的客商。
“他們為什么愿買我們的米,因為信任我們的品牌。”凌繼河說,得益于品牌效應,他的種植基地已達到4.4萬畝,托管面積15.8萬畝,去年靠賣米賣了1億多元。
雖然我國農業品牌建設正駛入快車道,但整體仍處起步階段,農產品分等分級、包裝營銷還不夠,鮮活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尚不完善,農產品流通效率不高而成本高,缺乏有世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表示,下一步,我國需進一步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增加綠色優質、營養健康農產品供給,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