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粵劇的遺產保護和現代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作為“粵劇‘世遺’十周年系列活動(北京站)”的重要板塊,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廣東省藝術研究主辦的“新時代粵劇的遺產保護和現代發展研討會”,于21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多位北京以及廣東粵劇界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廣東這十年來在粵劇“非遺”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十年來,全省各地在粵劇保護發展方面加大投入,建設和完善了一批用以傳承和發展粵劇的硬件設施,深化粵劇院團內部改革、引進培養優秀人才、創排了一系列粵劇精品,培養了一批粵劇人才,挖掘、搶救、整理、出版了一大批粵劇文獻……整體劇目演藝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雙取得顯著成績。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在致辭中強調,要從整體上看待“非遺”項目,要深入粵劇深層次的結構去看問題,他希望粵劇在新時代能有新的作為。
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代表廣東粵劇界的藝術家發言。她帶來了喜訊——《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將于今日舉行首發式。在坦言此項工作背后的艱辛的同時,倪惠英認為此舉完成了一次對粵劇的回望,留住了粵劇的根與魂,為后來者提供了學習粵劇的堅實基礎。
在學術研討環節,與會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著粵劇的“遺產保護”“現代發展”等話題熱烈發言,積極為粵劇藝術建言獻策。
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劇協主席、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講述了不同地區粵劇的風格差異,認為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強調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從事藝術事業一定要做到最好的水準,因為作品出來后就會成為戲迷、票友模仿、學習的對象,他還呼吁各界人士要關注粵劇界“非遺”傳承人較少的問題。
《中國戲劇》原副主編、戲劇評論家安志強認為,粵劇音樂具有很強的同化性,能將“拿來”的其他音樂融合于自身,因此在創作中各個部門如何更好地融合、統一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最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與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分別作了總結,希望廣東粵劇在下一個十年走得更穩,做出更大的成績。(記者 張素芹、通訊員 張傳若、于琦)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