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成效顯著
近年來,全國多地大力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品牌遍地開花,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行業帶頭人不斷涌現,志愿服務陣地和隊伍建設持續加強,志愿服務內容日益豐富,推動著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發展。
四川綿陽
注冊志愿者人數突破87萬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深入人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在綿陽市蔚然成風。近日,從四川綿陽市委宣傳部志愿服務科獲悉,截至目前,綿陽市注冊志愿者突破87萬余名,志愿組織4032個,均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綿陽市不斷豐富志愿服務“微”載體,以“打造特色”為落腳點,涌現出了“一元愛心協會”“雷鋒志愿者服務站”等一大批優秀志愿服務隊伍,廣泛開展了“鄰里守望”“扶貧幫困”“美麗環境”“鄉村振興”“文明勸導”等一大批惠民生、接地氣的志愿服務項目,形成具有綿陽特色的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式志愿服務項目庫,促進志愿服務個性化、品牌化的建設。
此外,為進一步擴大志愿服務的覆蓋面,綿陽市著力構建網格化服務體系,在大力完善志愿服務總隊機制的基礎上,成立了綿陽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建立公共場所志愿服務站(點)300余個、志愿服務基地30個、志愿服務廣場14個,實現了志愿者、服務內容、服務對象的有效對接,擴大了志愿服務在基層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據了解,為了讓龐大的志愿者隊伍扎下根,綿陽積極為志愿服務提供財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冊登記、培訓教育、活動開展、業績記載等制度,規范化的志愿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同時,通過政府購買、以獎代補等方式,建立項目征集、項目發布等機制,推動實施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務項目。
陜西西安
推動志愿服務多元化
志愿服務活力不斷迸發,得益于志愿服務效能的不斷突破。陜西西安市區(縣)兩級建立健全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組織架構,建立完善社區志愿服務站,協調推動社區配建納入新建小區項目規劃審批范圍,完善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制度。
“四社聯動”是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創新社會治理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到,西安市按照夯實社區基本平臺、激發社會組織功能、發揮社工專業優勢、大力開展社區志愿服務的基本思路,以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示范街道、示范社區和市級“美麗社區”為抓手,2018年全市實施項目2487個,資金總量達5703.1萬元,推動形成了“四社聚力、多方聯動”社區多元治理模式。
其中,蓮湖區培育了以“螢火蟲”平安志愿者、“鄰里相伴·社區家庭”“益路同行”等深受群眾歡迎的志愿服務項目,今年被民政部確定為第四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碑林區成立“西安碑林志愿者聯合會”,以“碑林區志愿者嘉年華”活動為載體,對表現突出的10名優秀志愿者給予表彰獎勵。臨潼區成立10個社會工作者志愿服務隊,印發《社會工作者志愿服務隊管理辦法》,形成了“社工+志愿者”聯動服務模式。
山東濰坊
打造志愿服務優質品牌
開創志愿服務的嶄新局面還需不斷優化志愿服務環境條件,推進志愿服務均衡可持續發展。山東省濰坊市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堅持面向群眾、服務社會,濰坊市充分把握基層需求和資源優勢,精心設計推進志愿服務項目,不斷打造志愿服務優質品牌,不斷推進形成規范有序、穩定長效的志愿服務發展態勢。
據了解,濰坊市打造“項目庫”,“菜單式”對接志愿服務,打造志愿服務優質品牌。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云平臺,濰坊市志愿服務組織發布項目,各文明實踐分中心、所、站根據需求點單、定制服務,志愿服務高效實現了動態匹配、科學對接。
濰坊市為規范項目管理,建立了項目認領單位的項目定期報告、結題報告制度,并明確績效標準、完成時限,市、區文明辦調度督導、協調解決問題。此外,濰坊市還從落實經費保障、強化考核激勵、提升社會宣傳等方面入手,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弘揚志愿服務理念和社會正能量,深耕志愿服務陣地。(記者 郭詩錦)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