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火”與變現“難”這個通病靠啥根治
每經評論員 許戀戀
多天前的爐石傳說特級大師賽全球總決賽中,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的中國選手李曉萌一路過關斬將,贏得總冠軍,成為爐石傳說電競史上首位奪冠的女選手。“中國女學霸奪電競世界冠軍”迅速沖上熱搜,1996年出生的李曉萌拿到世界冠軍,對于中國電競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大事件。時間再往前倒推幾天,在“雙11”這個全民陷入消費狂歡的日子里,微博熱播熱搜榜的半壁江山卻被FPX奪冠占據。
處在金字塔尖的這些選手,已經成為年輕偶像,榮譽、光環、名利已是囊中之物。身價最高的電競選手可達5000萬元。在今年10月福布斯中國公布的30歲以下精英榜,有8名電競職業選手入選。
電競正在以一種勢如破竹的氣勢席卷年輕人的生活,成為新的消費潮流,但在繁花似錦背后,電競經濟核心的普通從業者,卻面臨需要“脫貧”的困境。
一方面,行業收入兩極分化嚴重。頂級選手和普通選手,頂級俱樂部和沒有名氣的俱樂部,差距可以說天差地別。頂級選手身價過億(含退役)都有可能,但普通選手月薪或許連普通白領都不如,大部分電競隊員薪水都不高,有隊員形容,“大部分時候是在死撐”,因為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因為一場賽事,就顛覆命運。
另一方面,很多俱樂部也“窮”。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牌認可電競的商業價值,但電競火熱的背后,有些現實依然不容忽視。中國電競這幾年突飛猛進,但依然有很多俱樂部處在“無成績無名氣無收入”的狀態。
作為純商業化的體育賽事,電競從業者正在渡過一個輝煌與艱難并存的時期。“貧窮不是電子競技。”有從業者喊出這樣的口號。
在很多從業者看來,不少電競俱樂部很難盈利的原因在于中國商業體育還不夠成熟。
很多投資人經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電競這么火,為什么難變現依然是行業通病?如果從商業模式的維度來拆解,這一切似乎可以理解,電競雖然底層是游戲,但畢竟和游戲不同,游戲可以做道具付費,但電競的主要群體是看游戲的人,如何讓看游戲的人付費,這是連NBA也曾經歷過的道路,電競人依然在后面苦苦探索。
毋庸置疑,作為一種新興行業,電競的發展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未來幾年,中國電競進一步工業化和商業化是大勢所趨。如何根治電競“火”與電競變現“難”的通病,從而破解核心從業者收入困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個“通病”的根治,顯然不能僅靠商業化解決,而是需要產業整體的進步與提升、社會觀念的變化、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共同發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普通電競從業者擺脫窘境,分享到更多行業發展的紅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