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積液難題待解 中國科學家加速原創抗癌技術臨床轉化
11月27日,安徽省胸科醫院通過一項被命名為“載藥囊泡胸腔灌注聯合全身治療方案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臨床注冊號:ChiCTR1800017104,以下簡稱“該研究”),這是國內針對惡性胸腔積液治療的一項全國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牽頭,計劃聯合國內50余家腫瘤診療和研究機構開展實施。近一個月內,該研究已分別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啟動,其他城市的分中心也在陸續啟動中。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項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抗腫瘤生物治療技術,該技術已獲準在河北省、湖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北省、深圳市和天津市7省市獲批上市應用,并已被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內科正式用于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
此番推進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目的是進一步優化載藥囊泡治療腫瘤合并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的治療方案,探索新的適應癥和給藥方式,完善循證醫學證據。該項目的順利完成,有望為臨床提供一種新型的腫瘤治療技術,以延長患者生存周期及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以期改寫國內乃至國際惡性胸腔積液缺乏安全有效治療手段的局面。
惡性胸腔積液(MPE)是指原發于胸膜的惡性腫瘤或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至胸膜引起的胸腔積液。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呼吸內科馬飛教授指出,MPE是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并發癥,若病人積液量增多、無法控制,將影響患者心肺功能,出現胸悶、氣短、心悸等癥狀,易并發肺不張和反復感染, 常造成嚴重的呼吸困難和循環障礙,不及時治療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僅3.3個月。
當前針對MPE的治療主要采取胸腔穿刺抽液和胸腔閉式引流、胸腔內灌注藥物、胸膜固定術和手術治療等方式,馬飛教授指出,惡性胸腔積液治療能提高癌癥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但當前臨床采用的這些方式易存在療效有限、易復發、副作用多、適應人群有限等問題。
武漢協和醫院金陽教授也指出,目前治療MPE并無具體的金標準,也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各大指南中均提到治療的統一目標是以最小的創傷減輕或消除MPE引起的呼吸困難癥狀,即均是針對癥狀的姑息治療。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項集生物化療和免疫治療為一體的新型抗腫瘤技術。它如同特洛伊木馬,將腫瘤細胞的“外衣”——囊泡扒下來,往囊泡里裝進形同“炸藥”的微量化療藥物后,再將載藥囊泡輸送至患者體內,精準高效“制導”腫瘤部位,且毒副作用極低。
此前,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在惡性胸腔積液、惡性腹水、膽管癌、肺癌等多類惡性腫瘤及其并發癥開展臨床試驗,驗證了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今年1月,武漢協和醫院金陽教授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6.710)雜志上發表了載藥囊泡治療MPE的最新臨床研究成果,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從開展治療的11例患者的治療結果來看,載藥囊泡治療MPE的臨床客觀緩解率為90.91%,中位生存期為240天,其對難治性復發性MPE的治療展現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由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并擁有獨立知識產權。針對這一全球首創科研成果的轉化,盛齊安已申請國內外專利30余項,專利范圍遍布中國、中國香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同時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20余篇載藥囊泡技術相關論文,其技術的前沿性、創新性和科學性已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始建于1958年,是國家癌癥中心依托單位,也是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腫瘤規范化診治質控中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國家藥物臨床研究中心所在地,集醫教研防于一體,全方位開展腫瘤相關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的中國標志性腫瘤專科醫院。
安徽省胸科醫院創建于1982年(原安徽省肺科醫院),隸屬于安徽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診治肺、心、食管、氣管、縱隔疾病為主的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專科醫院。
隨著多省市醫療機構陸續加入這項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技術的臨床轉化逐步成為當前中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的范本之一,在攻克腫瘤的卡脖子技術道路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體系,為提供中國臨床亟需的生物醫藥技術,并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驅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踐行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