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為何愛說國產車倒閉!
![](http://pics7.baidu.com/feed/1e30e924b899a901cc7046dabda3df7e0308f555.jpeg?token=a7c21e76e95b3c407b566b3e54c17547&s=DA2BB144F61201D407C292820300C08F)
今日話題
提到最愛說國產車倒閉,莫過于長安汽車,除了自身頭部車企地位外,更多在于濃濃危機意識,但其實有些過分了,這到底是為什么;
1、最愛說國產車倒閉?
據媒體爆料顯示,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廣州車展表示,他三年前就預測三五年內企業關停并轉不是新聞,未來三年關停并轉企業還會更多,最終中國車企將只剩五六家,這是繼長安副總裁譚本宏對外宣稱50%國產車將不復存在后,又一位長安掌門人說到國產車倒閉,再度引發網絡媒體熱議(本文屬于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注明);
![](http://pics1.baidu.com/feed/d788d43f8794a4c27a808679afc2ced0ac6e39f8.jpeg?token=aaef0350a1915b29d26e4c083989a93b&s=1A11A94C2D529DF50D7894930300D09A)
2、為何是長安汽車?
事實上,長安汽車并不是唯一愛說國產車倒閉車企,因為李書福在2018年接受財經作家吳曉波采訪時言論更加振聾發聵,他認為中國汽車未來十年將會只有兩三個品牌幸存,吉利總裁安聰慧則在2019年表示50%車企破產后,剩下50%競爭可能才是最激烈的:
據悉,吉利長安之所以愛說國產車倒閉,主要在于它們都是自主品牌頭部車企,其中長安在2014-2016連續三年奪得銷冠,吉利則是在2017-2018連續兩年奪得銷冠,都有著高處不勝寒感覺,讓它們不得不居安思危,時刻提醒自己才能不被時代淘汰(本文屬于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注明);
![](http://pics0.baidu.com/feed/ae51f3deb48f8c54e1e6581a9b1ff8f0e0fe7f8e.jpeg?token=e7aea1c2862641d9aa4b7fa79e5b6c1b&s=9AF14184DEA1A94F0A5EFAB90300C004)
3、其實有些過分了?
眾所周知,中國車市從2009年超過美國市場,至今已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千人汽車保有量也從59人飆升至173人,這意味汽車銷量高速增長時代結束,從此將進入緩慢增長階段,甚至在2018年直接暴跌5.8%,讓不少車企在寒冬中瑟瑟發抖;
據悉,在車企競爭由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后,國產車因為起步晚帶來技術及品牌劣勢日趨明顯,尤其是合資車在車市寒冬高壓下,紛紛降價促銷,其中大眾則推出全新低價品牌捷達,首款車型VS5起售價僅為8.8萬,直接蠶食國產車賴以生存低價車市場(本文屬于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注明);
由此,吉利在2019年1-10月銷量應聲下跌至108萬輛,難以完成年初制定151萬目標,長安汽車則早在2018年就從年銷114萬輛高峰下滑至82萬輛,差點跌出一線國產車陣營,至于眾泰、力帆、華泰、獵豹和北汽幻速等長尾車企則銷量腰斬,直接陷入到破產傳聞當中,以至于國產車市場份額悄然跌至36%,可見國產車倒閉并非杞人憂天;
然而,吉利長安兩家頭部車企居安思危精神值得倡導,但是在外部過于渲染國產車倒閉氛圍則有些過分了,因為這不僅會引發整個行業恐慌,同時還會誤導消費者對國產車失去信任,轉投合資車懷抱,最終讓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深受重創(本文屬于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注明);
或許,它們應該向一汽紅旗學習,更多專注于自身產品實力提升,以出色銷量戰勝寒冬成為黑馬,才是中國汽車崛起榜樣,同時還應擁有先富帶后富情懷,積極推動中國汽車內部資源整合,像日本豐田一樣將長尾車企納入自己生態體系之內,而不是讓它們自生自滅而造成中國技術資源浪費,這或許是吉利長安這些頭部車企值得深思地方;
相關搜索
- 國產車品牌
- 國產車標志大全
- 吉利汽車
- 眾泰汽車
- 吉利收購沃爾沃
- 長安逸動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