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瞄準電競創新之都
電子競技產業正吸引越來越多元化的玩家入局。日前,北京首個“和平精英”大型地方賽事順利收官,主辦方是國企背景的首創數娛平臺。在北京海淀,電競產業也迎來真金白銀的支持,老舊廠房轉型升級為電競場館,最高補貼達1000萬元。
從“不務正業”到“成為職業”,作為新一輪潮流文化的代表,被年輕人追捧的電競文化逐漸擺脫誤解,走入主流視野,但爆發式增長的國內電競產業,也經歷著資金短缺、盈利艱難的考驗。
國企一腳踏入電競圈
在模擬游戲場景的場館里,找個舒服的坐姿,然后一邊埋頭在橫屏的手機上點點戳戳,一邊通過耳機和隊友交流。對于“圈外”人士來說,這樣的體育比賽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然而,對于很多95后、00后,這卻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
電競,已經成為新一輪潮流文化的代表。本月北京首個“和平精英”大型地方賽事迎來了最終決戰,從海選賽脫穎而出的24支戰隊最終登上了決賽的舞臺。大屏幕一角顯示著賽事主辦方“首創數娛”四個大字。現場的年輕觀眾可能并不知道,這不是一家互聯網企業,而是北京國企。
如果說在房地產行業,首創集團是經驗豐富的戰士,那么在電競領域,它又回到了新兵的狀態。2018年,首創組建了數字娛樂業務團隊,一腳踏入電競圈。今年10月,在“首創創意文化周·2019”開幕發布會上,首創數娛董事長燕山穿著知名電競俱樂部RNG的隊服,宣布推出首創數娛平臺。
根據首創數娛的規劃,未來五年將深入電競、動漫、游戲和AR/VR產業,圍繞俱樂部引入電競賽事、電競教育、社區運營,打造首創的自有品牌。在賽道后半程,首創數娛希望能跳出單一產業的束縛,讓數娛業務和既有產業聯動。
從不務正業到光鮮職業
對于普通人而言,若要選擇以電競選手作為職業,更要做好被誤解的準備。
從上一代人眼中“不務正業”的“游戲迷”,變身萬眾矚目的“電競職業選手”,談起這一“華麗轉身”,今年26歲的周婭十分感慨。“我還記得當我決定去上海加入俱樂部時,我媽還擔心我是不是被人騙了,覺得玩游戲哪能玩到出人頭地。”直到她所在的女子戰隊陸續斬獲2017NTF未來人類女神杯全國冠軍、2018SHERO世界聯盟女子邀請賽世界亞軍,她的父母才逐漸理解電競比賽的專業度和嚴肅性。
“時常有圈外人問我癡迷游戲和專業電競的區別在哪?但每每看到我們訓練的真實狀態后,這種疑惑就自然消散。” 90后的張懿偉成為電競選手已有4年,她告訴記者,想要保持在電競賽場上的高水準,職業選手需要每日接受高門檻大強度的訓練,會不斷復盤、總結、做筆記、調整團隊配合,“這跟自己每天瞎玩時的狀態完全不一樣。”
由于長年高強度的訓練,張懿偉已有背部、腕部等職業傷病。“我們有統一嚴格的訓練時間,每天從下午1點一直訓練到晚上9點半,8個小時,如果有訓練賽的話,會延遲到晚上10點多。可以說,我們的日常訓練及賽場壓力大過很多上班族。”
除了俱樂部“求賢若渴”,四處招納選手打比賽,越來越多的學校也開設了電競專業,電競教育也在產業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數據顯示,2017年申報電競專業的各類院校總數為18所,2018年已經增長至51所,招生規模突破千人。不過,電競專業人士坦言,不建議單純因為喜歡打游戲就去選擇這個專業,“能成為光鮮的職業選手只是少數人,電競行業不僅靠努力,更需要一些天賦。”
“頭號玩家”北京集結
北京是電競“頭號玩家”們青睞的福地。
今年年初,JDG電競俱樂部正式宣布,決定將自己的電子競技中心安置在北京24H齒輪文創園,這是繼頂尖電競俱樂部RNG落戶北京后,第二個選擇將主場放在北京的電競俱樂部。
“中國電競64%用戶年齡在25歲以下,而北京是一座人口大城,擁有全國第三的近百萬大學生群體。同時,北京人群對英雄聯盟職業聯賽、英雄聯盟、RNG的關注度位列全國第一。”對于選擇主場落戶北京,RNG俱樂部如此解釋。
隨著電競比賽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國際性的電競賽事也開始落地北京。11月7日,2019英特爾極限大師賽(IEM)北京海淀站開賽,這是首次在中國獨立舉辦的IEM賽事。短短4天后,海淀區又發布重磅政策支持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比如鼓勵老舊廠房空間、業態調整空間轉型升級為電競場館,并對達標電競場館建設予以最高1000萬元的補貼。
數字文化產業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今年4月,北京市召開的游戲出版工作座談會明確表示,北京將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網絡游戲創新發展之都”和精品網絡游戲研發中心、網絡游戲新技術應用中心、游戲社會化推進中心、游戲理論研究中心、電子競技產業品牌中心的“一都五中心”發展格局。
不過,電競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挑戰。“如今國內的電競俱樂部上千家,但知名的頭部俱樂部只有十幾家,這里面除少數俱樂部能靠贊助勉強盈利或盈虧持平外,其他俱樂部基本處于虧損狀態。”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