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為什么能獲中國新聞獎
今年是中國新聞獎設立媒體融合獎項的第二年。在2019中國新媒體大會“融合發展中的內容創新創優”分論壇上,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評委、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祥敏,盤點了今年媒體融合獎項評獎整體情況,多位專家也對獲獎作品進行了點評,他們的分析讓我們對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時,也更清楚地知道,哪些作品可以拿下中國新聞獎。
主題立意表現突出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獲獎作品緊緊圍繞新聞輿論工作重點,例如改革開放40年、全國兩會、脫貧攻堅、港珠澳大橋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關注重大主題的同時,聚焦平凡人物,展示了家國情懷。
曾祥敏總結認為,獲獎作品展現了主題立意多向度操作的方向:一是時政主題“軟”做,凝練主題出發點,尋求情感共鳴點;二是民生話題“巧”做,小人物做出大情懷、呈現大出彩;三是突發報道“深”做,挖掘事實真相;四是輿論監督“實”做,抓實真問題推動問題解決。
比如《鼓嶺!鼓嶺!》講述了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間交往佳話,視頻用沙畫+電視資料畫面+現場回訪的方式來呈現敘事,其故事化手法、風格化敘事,突出了時政新聞的感染力、傳播力;比如《臊子書記》講述天津大學校長到沙灣鎮扶貧的例子,以點帶面達成精準扶貧,讓“小人物”大出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文斌說:“《鼓嶺!鼓嶺!》從鄉愁這個角度切入,以小的切口來輻射大的主題,微小體量蘊含大內涵;《臊子書記》是一篇典型報道,很容易陷入套路,但是,它用互聯網的表達方式,讓報道鮮活了起來。”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面對移動化、視頻化、智能化、社交化一輪輪變化,媒體要怎么找到不變?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搜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俊說:“《父親·我們·時代》把主流媒體擅長的講故事的能力在作品中展現了出來;《ofo迷途》是我們熟悉的一個新聞調查類節目,作品實際上用三維特稿或者多維特稿的方式來做新聞調查;《海拔四千米之上》中,到現場去的堅持不變……新聞記錄歷史,歷史也銘記新聞,一部部融媒體獲獎作品,是發展融合的紀念碑,技術可以改變一切,但一切不能都被技術改變,人心的堅守、講好故事的執著、對新聞理想的堅持、到現場去的堅定是不能改變的。”
技術手段融合運用
不同于首屆媒體融合獎項,本屆獲獎作品中移動直播、AR、VR等許多技術玩法都已經出現融合,在產品凝練、創意交互上有了進一步探索,許多作品在深入基層、扎實報道的基礎上,融入了新技術、新手段。
《H5|改革開放40年,長沙有多“長”》以濃縮的標志性成就回溯發展剪影,將文字、音樂、圖片、短視頻、H5、AR、全景、航拍等進行跨界融合組裝;《ofo迷途》集動畫、視頻、可視化數據圖以及文字深度報道于一體,通過數據圖的方式,ofo的訴訟、消費者投訴以及欠款情況一目了然,動畫、視頻及交互設計,讓該作品在內容豐富性和互動體驗上均遠遠超過單純的圖文稿件。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說:“一個好的新媒體產品,首先得互動,其次得服務,再次還要有一個很好的體驗。比如《海拔四千米之上》和《直擊7·5泰國普吉游船傾覆事故現場 救援仍在進行》,讓用戶感覺就像真正進入到三江源,進入到普吉游船,就是一大亮點。我覺得技術手段要用夠,我們要超越現有的技術,做未來的技術布局。”
雖然市場中融合作品涌現得越來越多,但曾祥敏也強調,現在的很多作品缺乏敘事的完整度和深度,尤其是對新聞的發掘乏善可陳,有一些作品又過于簡單化,把傳統的文字和視頻進行簡單的轉化,缺乏化學的融合,只有軀殼,沒有實質。
“媒體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建立全媒體主流體系。媒體應在加強原創、融合思維、碎片思維、極致思維、社會思維上多下功夫,推動媒體融合向深度突破。”曾祥敏補充道。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