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媒體不該販賣焦慮
站在2020年的門檻上,由奧迪、寶馬、奔馳裁員得出“傳統燃油車被衰退籠罩”的觀點,成為一些媒體博眼球的焦點。然而,汽車行業已經非常艱難,向從業人員販賣焦慮只會適得其反。
2020年汽車產業會更難嗎?資深車評人、中德諾浩汽車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孫勇撰文稱:“車市寒冬非常漫長,2020年探底可能性不大。”
孫勇的理由是:“中國汽車市場面臨的發展環境與發達國家有很多不同,最關鍵的一點是政府在經濟調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采取多種逆周期調節的手段,減緩GDP增速下滑的幅度,不會讓市場多余的產能一次性出清,這必將導致調整周期進一步延長。于是我們看到,在本該淘汰的汽車企業面臨困境時,地方政府出于多種原因,采取了一些援助措施。只有有關部門徹底放棄對這些企業的救助時,中國汽車市場這一輪的調整才能真正探底。很明顯,2020年我們不會看到這一天。所以,汽車行業要做好渡過一個漫長冬天的準備。”
顯然,根據孫勇的分析,對于汽車從業人員來講,2020年依然是非常難過的一年。
恰在此時,有媒體指出:“傳統燃油車的宿命是趨勢性下滑,所有的傳統車企、供應商、經銷商和從業者們,都將會被衰退所籠罩。”配合近期奧迪、奔馳、寶馬裁員的新聞發布,讓汽車行業加倍焦慮。
該媒體認為:“對燃油車市場而言,更大的沖擊和挑戰,來自于電動車對燃油車的替代。長期看,電動車快速增長的態勢,對于持續下滑的燃油車而言是一個噩夢。2020年,25萬元,甚至是20萬元的價格區間的燃油車,將會承受電動車的沖擊。在2022年的時候,電動車可望在15萬以上的價格區間變得有競爭力。”
毋庸諱言,前幾年國家投入巨資扶植下,電動車的確出現了銷量井噴的局面,但單純認為電動車價格與燃油車拉平,就能顛覆傳統汽車的觀點是缺乏依據和數據支撐的。因為現實情況要復雜得多:一方面,巨大的補貼讓很多廠家趨之若鶩,為了拿到更多的錢,一些企業不惜違法騙補;一些企業則是以次充好,把不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支持電動車的發展,通過限制傳統動力汽車上牌數量的方式,逼迫消費者購買電動車。因此,電動車市場是在這種“威逼利誘”下發展起來的。
即便如此,個人消費支撐的電動車市場規模也非常小。有機構統計顯示,今年1~10月新能源車上險量為71.3萬輛,其中個人用戶占52%,另外48%的銷量被企業自己的出行公司、網約車等行業用戶消化掉了。這也充分說明了,即便在“威逼利誘”下,電動車的個人需求依然少得可憐。從數據看,即便37萬臺電動車全部都賣給了真正的個人消費者,也僅占乘用車大盤總量的2.2%。對此,某些專家拋出三大焦慮(里程焦慮、安全焦慮、成本焦慮)導致消費者購車有顧慮的說法,為自己曾經鼓吹電動車高速增長自圓其說。但是,所謂的三大焦慮都是表象,其根本原因是電動車不成熟所以絕大多數消費者不想買。
可以預見的是,2020年汽車總體市場依舊疲軟,傳統能源汽車價格大概率還會下降,加之國家補貼全部退出,共享出行和網約車市場增長變緩……在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孫勇的判斷更貼近實際:“2020年電動汽車銷量預計與2019年差不多,雖然大品牌、高質量的電動汽車進入市場,真正私人購買使用的數量會增長,但增長速度會比較慢,遠沒有達到爆發性增長的時候。”
既然如此,汽車從業人員大可不必因為某些媒體散播的“燃油車衰退論”而感到焦慮,從市場規模看電動車太小,從發展過程看依舊漫長,所以借用奇瑞雄獅科技總經理鄔學斌的話來說:“電動車只是補充,不要指望今天的鋰電池可以代替內燃機。”
對于汽車從業人員來講,2020年深挖現有客戶需求,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扎實、做細致是當務之急,被轉型論、電動車顛覆論搞得失去方寸只會徒生煩惱,只會讓本已低靡的市場變得更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