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中:人民日報為何要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實驗室理事會理事長許正中致辭。 高亞永攝
人民網北京12月7日電 (趙竹青)12月7日下午,人民日報社舉行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實驗室理事會理事長許正中表示,建設媒體融合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項創舉,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影響深遠,人民日報社將舉全社之力投入實驗室建設,努力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許正中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要全面提高網絡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這為人民日報社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以及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
針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運行,許正中表示,首先要堅持國家站位。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1.25”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是主流媒體強化技術支撐、推進深度融合的重大契機,是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媒體責任。實驗室將結合人民日報全媒體應用場景,針對傳播領域的重點、難點、需求點,加快推進產、學、研結合,力爭拿出一批原創科技成果,夯實媒體融合的技術支撐,擴大主流價值的傳播覆蓋,把黨的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入耳入腦,讓主旋律更強勁,正能量更充沛,體現媒體應有的社會功能和責任擔當。
第二要保持憂患意識。許正中表示,實驗室建設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終身制,而是淘汰制。為此,實驗室要瞄準媒體融合需求,注重打基礎立長遠的工作,全面啟動各項重點科研,匯天下精英,聚一流人才,解傳播之痛,力爭多出重大成果、先進成果、前沿成果。
第三要秉持開放精神。許正中說,實驗室為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而生,也會因媒體融合推進而興,它既是實驗室,也是試驗田;既是科研的前沿,也是實踐的先導,要以開放的姿態、合作的精神、靈活的機制,聚合各領域最優質的人才和資源,跨界協作,合力攻關,面向全行業提供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以內容科技為全社會賦能,不斷放大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對于下一步的工作,許正中表示,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圍繞定位,強化特色。實驗室要進一步聚焦研究方向,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色,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要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突破,尤其要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內容的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環節,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二是要緊貼需求、開放合作。實驗室要堅持開放合作,通過對外發布課題、學術交流等方式,把實驗室建設成為人民日報社開放的科研平臺,緊貼黨和國家新聞輿論工作和媒體發展的需求,確定研究方向,通過對外高水平、高層次的合作,形成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
三是要引進人才,組建團隊。優秀的人才隊伍是實驗室發展的核心,實驗室將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規定要求,全球引才,張榜選才,組建一支結構合理、富有活力、具有水準的科研隊伍。
四是要注重應用,引領發展。實驗室發展的重點在于科研成果,成果的應用與研究同等重要。實驗室要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科研隊伍的積極性,要盡快使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媒體的創造力、輿論的引導力。
五是要眼光超前,爭創一流。實驗室要加強對傳播趨勢和媒體變革的前瞻性研究,未雨綢繆,超前謀劃。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全媒體傳播領域發展的動態和技術,堅持開展高水平的應用基礎研究,努力把實驗室建設成為媒體深度融合、原始創新的源頭,力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
許正中表示,通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主流媒體將補齊技術短板,推動優質內容與技術、平臺、渠道、需求的精準對接,實現主流價值傳播的“雙腿起跳”“云中漫步”。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