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10億元理財騙局是如何步步推進的
一個看似精心設計,實則漏洞百出的騙局,是如何一步步推進的?
日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一份刑事裁定書,揭開了這起涉案金額高達10億元的理財騙局。
詐騙模式成型
事情得追溯到四年以前。
2015年5月,經王某1、陳某1、常某、肖世興商議,圍繞常某銀行行長身份,在徽商銀行做一筆理財業務。
但這筆理財業務背后卻暗藏貓膩——先騙取出資方將理財資金存入常某任職的徽商銀行蚌埠固鎮支行,再通過虛假手續將錢騙出。
肖世興告知了名為趙朋的人,最終確定以徽商銀行蚌埠固鎮支行銷售理財產品為由騙取資金,理財協議標的為10億元,期限為2年。
敲定詐騙對象
趙朋幾經周折、多次嘗試后,終于找到了上鉤的“獵物”。
趙朋聯系到中信銀行總行營業部金融同業部銀行業務處經理李某某,向其介紹了徽商銀行10億元、2年期的理財業務,年化收益率5%。李某某向中信銀行總行匯報后,答復可以購買。
李某某首先提出,將5%的年化利率拆分為4.5%+0.5%,并要求徽商銀行一級分行在理財產品協議書上蓋章。不過,因理財收益的年化利率4.5%不滿足中信銀行總行收益要求,李某某和常某最終確定該10億元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為4.7%+0.3%。
運作收取600萬私利
常某告訴李某某,其中的4.7%由徽商銀行支付,另外的0.3%(600萬元)由資金需求企業一次性支付,并告訴李某某理財資金不會全部用于理財。李某某沒有將另外0.3%的利率向中信銀行總行進行匯報,并和常某商定中信銀行通過通道公司千石公司購買徽商銀行該筆理財產品。
然而,千石公司拒絕幫助收取企業支付的0.3%的利率(600萬元)放在托管戶。李某某便聯系國元證券客戶資產管理總部金融理財二部工作人員完備,并私自承諾支付2bps費用,讓國元證券幫助收取購買該筆理財產品由企業支付的0.3%的利率(600萬元)。完備答復可以收取,并提出用國元證券元通235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賬戶作為0.3%費用的收款路徑。在運作收取0.3%費用的過程中,李某某還囑咐不要對外透漏此事。
實施詐騙
這邊廂,2015年10月21日,李某某、千石公司徐某與常某達成購買徽商銀行理財產品的協議,協議利率為4.7%,當日16時許,10億元資金通過千石公司鑫寶201號賬戶轉入千石公司在徽商銀行蚌埠固鎮支行所開設的賬戶。在徽商銀行蚌埠分行辦理核保核簽過程中,李某某沒有盡到核保核簽職責,放任常某在徽商銀行固鎮支行蓋章時的違規行為,沒有制止和進一步核實。
那邊廂,由于國元證券元通235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賬戶無法從企業收取費用,李某某與完備商議后,確定由國元證券與支付0.3%費用的企業(力賽公司)簽訂協議的方式來收取。
東窗事發
2015年11月12日,李某某離職。
2015年12月8日,千石公司發現10億元理財資金沒有全部購買理財產品,函告中信銀行,中信銀行決定終止該筆業務,提前結清資金。在此期間,李某某協調平安公司等金融機構欲幫助徽商銀行提前結清該筆理財。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5月5日,陸續向中信銀行還款近5.3億元,至案發時,尚有4.7億余元未歸還給中信銀行。
該來的總會來的。
2016年6月2日,徽商銀行書面向蚌埠市公安局經偵大隊報案稱,徽商銀行蚌埠分行發現王某1等人偽造徽商銀行蚌埠分行公章、鐘秋實實名章,用于對外簽署理財合同,涉嫌偽造公司印章。2016年6月3日,蚌埠市公安局決定對偽造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分行公章案立案偵查。在隨后的調查中,這起騙局終究浮出水面。
值得一提的是,案發后,600萬元被蚌埠市公安局凍結在國元證券賬戶中。李某某不僅沒能拿到這筆私利,還將迎來牢獄之災。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