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中,主流媒體如何“搶座”?
融合發展直播秀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在類似“茶館”的傳播場景中,媒體該如何融合、轉型,才能在眾聲喧嘩中保持清醒、權威發聲、引領輿論?12月7日,由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的“新時代媒體融合”專題研討會在武漢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媒體從業者圍繞媒體融合發展、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等主題展開探討。
以“內容+技術”驅動融合
◆真正的媒體融合是精準的用戶觸達,在特定的場景和渠道中實現用戶需求的適配
◆從“互聯網+”到“智能+”,知識學習能力強、個性化、專業度高的媒體會更有競爭力
“真正的媒體融合不是供給端的簡單整合,而是精準的用戶觸達,根據用戶的媒介使用情況和習慣,在特定的場景和渠道中實現用戶需求的適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提出,為媒體融合指明了方向。他說,媒體要把履行政治責任、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同時要具備自我經濟造血的能力。傳統主流媒體可以憑借內容的強競爭力形成經濟循環機制,反哺媒體傳播;基層媒體要把融媒體做成面向群眾的綜合生活服務平臺,增強百姓消費、生活黏度,提升信息通達與經濟再循環的能力。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朱春陽認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社會管理者要通過媒體融合,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積極回應大眾關切,在推動社會共識達成的基礎上,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在類似“茶館”的傳播場景中,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學習借鑒新媒體平臺的說話技巧,在眾聲喧嘩中更好地引領輿論、凝聚共識,以此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除了內容競爭力,媒體融合也離不開技術的大力驅動。新華網移動互聯網產品創新研發基地副主任吳靜說,一些傳統媒體因為缺乏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無法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如今,人工智能為媒體融合發展打開新空間,特別是機器學習、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語音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新聞傳播行業中。從“互聯網+”到“智能+”,在不久的將來,知識學習能力強、個性化、專業度高的媒體會更有競爭力。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謝湖偉說,由于區塊鏈的獨特性,自媒體內容可以通過區塊鏈實現“一次發布,多終端呈現”,專業媒體更能夠參與對海量自媒體內容的“公信見證”,以此提供前所未有的信用供給。因此,要充分把握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趨勢和機遇,助力媒體深度融合。
構建“此長彼長”傳播格局
◆加強省級融媒體平臺建設,發力宣傳融合、政務融合、服務融合、生態融合
◆按照“移動優先”和“端網速度、紙媒深度”要求,進行全媒體策劃調度
新形勢下,地方主流媒體如何占領輿論主陣地?
“長江云通過加強省級融媒體平臺的建設,推進全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這一平臺設計方案已成為全國縣級融媒體建設的技術藍本。”湖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張建紅介紹,湖北廣播電視臺打造的長江云移動政務融媒體平臺,主要在四個方面發力,一是宣傳融合,在傳播方式、組織策劃、表達形態、海外傳播等方面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二是政務融合,構建貫穿省市縣三級的“政務大廳”,探索通過“移動問政”打通群眾信息溝通“最后一公里”;三是服務融合,建成網民口袋里的“辦事窗口”,服務民生;四是生態融合,成立長江云平臺運營合作體,試行直播積分制、廣告聯合招商代理制、技術聯盟合作制等,探索從平臺型向生態型演進。
湖北日報社也積極探索省級黨報集團融合發展路徑,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據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張曉峰介紹,集團著力建設《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兩大全媒體平臺,實現新媒體和報紙“此長彼長”。在日常報道中,按照“移動優先”和“端網速度、紙媒深度”要求,進行全媒體策劃調度,將移動端作為第一落點,優先發布,紙媒則突出做好深度報道。與此同時,加大人員轉型力度,通過人員培訓、策劃引導、考核倒逼等方式,實現新聞“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今年,集團策劃制作了一系列“爆款”產品,如短視頻《閱兵式上的神仙顏值,這才是最帥最美的人兒!》播放量達到6325萬,獲得464萬次點贊;微信產品《湖北,新主場 迎天下》總閱讀量達2.1億。
做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有利于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赤壁市委宣傳部部長宋慧宇介紹,赤壁市融媒體中心打造的“云上赤壁”客戶端不僅提供新媒體產品,還可以看電視、聽廣播。為順應百姓需求,還開設了“政務”“服務”“問政”窗口,特別是“問政”通過“網民下單,平臺派單,責任部門接單,網信、紀檢部門督單”的形式,既回應社情民意,又促進問題解決,倒逼干部作風改進,讓群眾“話能說、事好辦、氣更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