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脫貧“保障墻”
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
“前兩天剛來看過我,幫我解決醫療補助,真是打心眼兒里感激!”日前,在梅河口市山城鎮東花園村8組的貧困戶周廷祥看到鎮里的“親人們”再次到來,激動得熱淚盈眶。
80歲的周廷祥前不久剛做了右腎摘除手術,這場大病對本就困難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山城鎮通過落實脫貧保穩長效管理辦法,對周廷祥給予了一定幫助。
周廷祥老人只是梅河口市實施脫貧保穩長效管理辦法過程中的受益者之一。
據了解,梅河口市農村居民32.9萬人,現有省級貧困村16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345戶4414人。3年來,累計退出貧困村13個,脫貧人口1999戶3727人,貧困發生率由1.34%下降為0.21%。
如何創新實踐,讓困難群眾穩定脫貧?
今年,梅河口市積極探索實踐,綜合采取明確責任、政策延伸、機制補充、市場運作、財政投入等多種方式,做到與現行扶貧政策措施無縫對接,制定實施《梅河口市關于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防止返貧長效管理辦法(試行)》,保證在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的同時,有效做到防止返貧和新貧現象發生。
明確由市脫貧辦負責全市穩定脫貧防止返貧長效管理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統籌指導脫貧與保穩的責任銜接、政策銜接、工作銜接。由鄉鎮(街)黨(工)委具體負責本轄區貧困人口脫貧保穩工作,作為第一民生工程納入基層黨建重要職責。監督、指導村級黨組織落實好貧困人口脫貧保穩的主體責任。
為了推進脫貧保穩長效管理辦法順利開展,梅河口市創新實踐,通過實行黨建引領,培育好本鄉本土致富帶頭人隊伍,打造不走的工作隊;提升村黨組織基層治理能力,將飲水工程運行維護、扶貧資產管理、產業收益分配、移風易俗納入議事管理范疇。
由市財政每年列支300萬元,按每戶每年1000元標準以鄉鎮(街)為單位建立脫貧保穩基金,采取村申請、鄉審核、市備案的方式,開展實時救助。保障解決特殊性生活困難。針對殘疾、高齡、智力障礙、患有精神疾病的脫貧人口,村黨組織可按程序申請護理救助,安置公益崗位,開展日常生活照料護理。保障解決臨時性生活困難。針對患重大疾病、義務教育階段外就學的脫貧人口,村黨組織可按程序申請臨時救助,解決因剛性支出過高造成的臨時性生活困難。保障解決突發性生活困難。針對發生人身意外、遭遇自然災害的脫貧人口,村黨組織可按程序申請意外救助,解決因意外事件造成的突發性生活困難。同時,為貧困人口每人購買50元人身意外保險,為貧困家庭每戶購買50元財產保險,降低返貧風險和隱患。
山城鎮是梅河口市首個實施脫貧保穩長效管理辦法的試點鄉鎮。副鎮長耿守剛介紹說,脫貧保穩長效管理辦法的對象主要針對單身孤寡戶、特殊殘疾戶、脫貧邊緣戶、衛生問題戶、教育救助戶和特殊大病戶等6類人群,通過醫療、教育和特殊兜底等保障措施,讓貧困戶感受到黨的關心溫暖,真正實現穩定脫貧。
走進山城鎮河南村方漢善家,整潔的院落、干凈的房屋讓人眼前一亮,屋內暖意融融,80歲的方漢善正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劇。方漢善是一名五保戶,沒有勞動能力。為此,村里協調包保部門為其新建了磚瓦房,一有時間就去看望老人。今年,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村里又專門指派了一名“保潔員”,幫助其打掃室內外衛生,解決老人生活難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