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同化的評價標準讓建筑學教授們“坐不住”了
前不久,在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主辦的設計教育理念國際研討會“建筑教育的特色與學科評價”分論壇上,“建筑教育評價趨同”“建筑教育越來越沒特色”成為眾多建筑學教授共同的“槽點”。
傅國華現在有著多重身份,他既是上海交大的教授,又是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教授,同時還擁有一間自己的設計事務所。在他看來,由于設計專業教學的“全球趨同性”,已經使得“全世界差不多變得一樣了”。
“我在同濟讀書時,做設計一定是把樓梯間或者衛生間放在一個最角落的地方,因為那里墻皮特薄、特冷;但到了麥吉爾大學,老師卻說,這個位置風景那么優美,為什么一定要設計成衛生間呢?”傅國華說,歷經數十年海外學術生涯后,再回到上海,他發現“大家的設計理念、設計哲學都差不多完全一致了”,“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任何一個建筑學教育一定是跟當地的實際環境所結合的。”
他曾遇到過一個印度老師,這個印度人一直“堅強地維持他關于印度建筑教育結合建筑實踐的方法”,“今天的建筑教育,除了國際化,還必須要有自己的地方化。我們可能有一個國際化的評價標準,但大家千萬不要因為這個而忽視了建筑的本質!
“現在很少見到傳統的、營造風格的教學模式,大多數建筑學教育采用同一種標準、同一種模式!焙洗髮W建筑學院院長魏春雨認為,“我們也想做特色,但如果總有一條跟其他學科一樣的評價標準像一堵墻似的擋在前面,那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
他建議應該建立一套符合建筑學本體內涵和外延的、準確的評價指標體系,“不能光看發論文。建筑學很大程度上是一門實踐學科!
東南大學建筑國際化示范學院教授顧大慶認為:“現在強調研究型大學,要重研究,對各個學科的要求都有一個較為統一的科研標準。這最終可能導致研究型大學的建筑類、設計類專業都失去特色。”
實際上,這種同質化的趨勢已經在建筑學界出現并被教授們關注。魏春雨發現,一些建筑強校已經對其他學校形成了強大的“吸附和引領”:在一些學術比賽中,很多原來并不知名的學校開始頻繁獲獎,“其得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參照往年得獎的一線學校的作業方法。”
魏春雨說,20多年前類似的比賽上,不同的學校會有各自的特色,“有些小規模學校似乎標準低一點,但它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這多好啊!”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建筑學院院長Martin Bressani介紹,加拿大也使用了與美國一樣的科研認證體系,它的一個缺點是“會攤平所有技能”,“我也很驚訝,現在全世界的建筑教育都變得越來越相似了,連課程架構都是差不多的!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孔宇航建議,我國的建筑學界應該探索一套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教育評價體系和教育模式,“以日本為例,日本最大的特色就是不依附其他國家的建筑文化,一直在根植、培育自己獨特的建筑教育模式!
中國青年報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