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否定李子柒,也別匆忙定義農耕生活
近期,關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討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人覺得,李子柒的視頻總在中國農村的舊式耕作生活上打轉轉,是展示中國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負面文化輸出。
不得不說,這個說法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是簡單粗暴的貼標簽。中國的農耕生活就一定是落后的嗎?先不講人們靠著農耕才能飽暖,就是農耕生活所催生的鄉土文化,雋永恒久,顯然也和落后掛不上鉤。
長久以來,關于鄉村的記憶沉淀在一代代國人的血液里。然而,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特別是進入互聯網社會以后,關于鄉土中國的敘事似乎變少了。這也造就了信息的斷層,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國的農村只有破敗、古老、落后的標簽。
短視頻時代,以李子柒為代表的創作者,將鏡頭再次對焦到了這片更廣袤的土地上。因為具有農村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經驗,這些短視頻創作者對鄉村題材的把握更加得心應手。中國的農村除了“社會搖”和“土味喊麥”的生猛鮮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時三餐,四季流轉的田園詩意。
春華、夏耘、秋實、冬樂,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視頻里記錄了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園生活,喚醒了大眾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讓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大眾獲得喘息。
現代文明與傳統習俗之間的淡漠疏離逐漸消融,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與鱗次櫛比的白墻灰瓦之間的偏見隔閡逐漸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國的年輕人,還是外國的網友,被李子柒的鄉村短視頻吸引,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亂花漸欲迷人眼,文化輸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柒為代表的短視頻創作者,提供了讀懂鄉土中國的年輕化渠道。這是鮮活的,張揚的,有溫度又充滿生命力的表達。
所以,與其糾結于李子柒的視頻算不算文化輸出,或許我們更該思考一下,怎么樣才算是文化輸出。或者說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化輸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臺的粉絲量已經高達735萬,這個龐大數字背后是無數個被中國鄉村風貌與習俗所吸引的受眾。外國網友的追更與喜愛,已經印證了這種方式的成功。
畢竟,如何重新認識真正的當代中國農村,在新時代需要新的答案。鄉村的原生態之美,動人心魄,雨后山林、農耕日常、釀酒品茗,是視頻,也是現實。我們可以重新發現鄉土中國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對外展示中國農村的形象。所以,別急著否定李子柒的文化輸出,也別匆忙定義中國農耕生活的落后。(中國青年報 范娜娜)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