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明天老師讓帶10000粒米”,寶爸質問老師,沒想到卻遭當場打臉
以前,家長們如果太忙了沒時間帶孩子,就會將孩子送進學校,這是為了給自己"減負",因為孩子上學之后的教育大多都由老師來負責,孩子在家中呆的時間也遠遠不如學校長,可是近年來,隨著教育模式的改變,家長們迎來了新的挑戰。這是由于親子作業的誕生,老師們為了增強家校溝通,并且讓孩子在家里能和父母有更多的溝通時間,所以增加了新的需要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作業,于是家長們在告別校園之后,再一次被老師支配。
很多家長好不容易盼到了孩子上學,就盼著自己的日子能所有放松,殊不知,上學后的孩子對于家長而言又開始了另外一種折磨。而這種折磨的另一個別名就是親子作業。不久前看到了一個家長在網絡上吐槽自己孩子的數學老師布置的家庭的文章,也是感慨頗深。這位家長說,每天自己下班以后都要陪孩子做老師布置的所謂親子作業,本想著這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即便再苦再累,家長也沒有喊過冤,直到數學老師布置了這個作業。
有次,父親下班回家,看到兒子抓了一把大米。父親走上前去打聽,沒想到兒子說這是老師今天布置的作業,明天要帶一萬粒米去上學。父親聽到孩子這么說,也覺得老師是不是無理取鬧。所以爸爸打電話給老師,問老師為什么要給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布置這么難的作業,一萬粒米,要讓孩子數到天亮嗎?
但沒想到老師的回答讓家長感到慚愧。老師說,你可以先數一百粒米,然后稱一百粒,再乘以一百粒,這不是一萬米的重量嗎?當父親聽到這句話時,他感到很羞澀,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題,但他當場就被打臉。果然,他還是不適合幼兒園的作業。雖然這項作業是父母和孩子對老師的誤解,但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老師會給父母和孩子們安排一些令人頭痛的問題。但這里還是要提醒所有的老師,要理解"親子作業"的含義。
家庭作業在設計時應當考慮到學生的根本需求和學習狀況,有的孩子學習效果不好,需要提高基本學習內容,而有的孩子屬于優等生,作業難度需要高一些。甚至心理專家也希望通過作業來提高孩子的能力和責任心,逐漸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和自主學習。所謂親子作業,應該是以家長和孩子完成的形式,達到互動的目的,只要目的達到了,那么這份作業才算是真正發揮了效用:
1.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
親子作業之所以被稱為親子作業,是因為這個作業的參加者是孩子和父母。其實,主體還是在孩子,而不是應該是家長。因為孩子的年齡限制,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很差,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任務。而家長不能因為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就完全包辦本該由孩子完成的部分,孩子的動手能力沒有得到提高,那么親子作業就失去了它最原始的意義。
2.提升孩子創新能力
親子作業通常情況下是會給一個大的主題框架,給孩子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讓孩子自由的去想想完成,比如讓孩子制作一個機器人。老師的要求只有機器人,那么這個機器人以何種形態展示,用什么樣的材質制作,都可以根據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進行創作。這個時候,孩子就像是機器人設計師,家長要呵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孩子是創作的主體,家長可以給孩子建議,而不是代替孩子做主。
3.作業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非常無厘頭,和教學根本搭不上邊,但是老師在設計教案和教學過程的時候,一定已經把作業考慮進去了,這是老師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長們不要忙著質疑老師的決定,可以和老師多溝通,在了解了老師的用意之后,相信家長們也會理解老師在教學時為什么布置這么一項作業給孩子們了。
"爸爸,明天老師讓帶10000粒米",寶爸質問老師,沒想到卻遭當場打臉!今天的育兒小知識就分享到這里了,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交流,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點贊收藏分享和關注我的賬號哦,感謝您的閱讀。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