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黃金產業鏈”里的秘密
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科技日報記者走訪各地,推出“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看地方如何深化改革,依靠創新促進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
“冬至日”過后,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的地級市濰坊迎來了最冷的時候,但在浩信集團的車間里,一批15萬件的汽車輪轂單元正在加緊生產。
在汽車整體市場同比下滑的形勢下,浩信的國外訂單卻同比增長了20%。訂單增長,源于市場對自主新品的認可。該公司技術負責人王軍鋒告訴記者:“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高端免維護輪轂單元總成,大大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可實現80萬公里免維護。”
行業“洗牌”,優勝劣汰,當一批產品在市場上消失時,中國鑄造協會眼中的這家“單項冠軍企業”卻憑借核心技術擴大了地盤,成為濰坊聚焦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科技日報記者在當地采訪時發現,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反映出該區域內企業的共性特征和群體追求。
地處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大國家戰略交匯處,肩負新舊動能轉換探路重任,濰坊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擴大了核心競爭優勢。
“濰坊共識”:告別“鋪攤子”,全力攻主業
“我們的動力總成被業內稱為‘黃金產業鏈’,支撐我們不斷發展壯大,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十年磨一劍。”12月底,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在2019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上分享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故事引來關注。
譚旭光說:“這個項目改變了我國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被動局面,使得國內自主品牌的商用車占到了整個市場總量的99%以上,國外商用車都已經很難進入國內市場。”記者了解到,近3年,這個項目產品累計實現銷售收入885.2億元,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70%,產銷量世界第一。
記者發現,除了動力總成“黃金產業鏈”之外,濰柴還拿下林德液壓,掌控高端液壓技術,打造了液壓系統“黃金產業鏈”;從戰略重組凱傲,到控股上市,再到收購德馬泰克,打造了智能物流“黃金產業鏈”?梢哉f,圍繞著動力主業,濰柴的3條鏈已經成型成熟。
有絕活,有技術,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中,濰坊市傳統產業逆勢上揚,新興產業異軍突起。以制造業為例。在濰柴之外,福田公司諸城汽車廠是全國最大的輕型商用車、工程車制造基地;盛瑞傳動開發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邁赫機器人“柔性化汽車車身總成焊接夾具”打破國外壟斷;歌爾集團VR產品占據全球70%中高端市場份額,產銷量全球第一……
從政府到企業,藏在3條“黃金產業鏈”里的秘密已成為“濰坊共識”,那就是:在經濟新常態下,“龍頭企業”要實現可持續增長,需告別“鋪攤子”,需心無旁騖,在主業上攻堅克難,鍛造“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力。
“三個模式”:告別“舊范式”,新時代要有新內涵
從壽光市驅車往北,大約20公里車程便到達該市傳統農業鎮——田柳鎮,但這里的大棚與別處不同。
在智能育苗溫室內,一株株種苗就像一個個工業產品,一樣的葉片數,一樣的個頭,一樣的生長狀態;而溫室內,一個嚴格控制濕度、溫度、氣體濃度的植物工廠正在有序運行;這里,不僅打破了農作物在生產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可以像生產工業品一樣進行生產;更大的優勢是,一個占地10畝的大棚只需4人管理,而傳統大棚需要20人。
蔬菜大棚和生產車間,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物”,被智慧的濰坊人捆到了一起。改革開放以來,濰坊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自諸城、出自濰坊,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
一個地級市,誕生了3個享譽國內的模式,堪稱“了不起的成就”。他們是如何誕生的?答案在于濰坊人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直面痛點,解決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脫節問題,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解決了蔬菜生產產業化問題,最終摸索出3個模式。
如今,智能手機成了“新農具”,一人搞定一個棚。告別傳統種植范式,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新設施,濰坊人正為“三個模式”注入新內涵。在國內外,擦亮了“濰坊農業”的大品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