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的高光時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
或許,是國慶長假的某個夜晚,在座無虛席的電影院放映廳,銀幕上的中國故事讓你感受到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之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也或許,是某個夏日的黃昏,一本好書,讓你窺探到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之流淚,也為之會心微笑。2019走過,回望365日的奮斗與收獲,歡樂與艱辛,人們一定也會記得那些與文藝相遇的心動瞬間。
是那些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們,用心用情用功,定格了2019年中國文藝的諸多高光時刻。
金秋時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當莊嚴隆重的閱兵式震撼國人時,中國電影人以特殊方式獻上了對祖國的祝福、對人民的禮贊:《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中國式大片集體涌現,以8天50億元票房成績創造了“史上最強國慶檔”。這些影片各有特色,而又殊途同歸:面對宏大的禮贊主題,卻從細微處入手,講述中國故事,塑造平凡英雄,在細致鋪陳中對接時代鏗鏘腳步,在溫暖敘事中點燃觀眾家國情懷。《我和我的祖國》選取新中國70年歷程中七個重要節點,帶觀眾重溫新中國成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開幕、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經典時刻。《中國機長》根據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危機的真實經歷改編,在萬米高空突遇極端險情的生死關頭,中國機長和伙伴們臨危不亂,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跡。網友寫下評語:“即使你事先知道結局,依然會淚流滿面。”《攀登者》以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為題材,塑造“攀登者”群像,高揚“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的民族精神。那些影片,那些默默無聞而又矢志不渝的小人物,那些有關奉獻、犧牲、拼搏、捍衛、堅守的崇高詞匯與時代精神,打動無數觀眾,亦生動詮釋著“歷史是人民寫就”的價值主題。
仍是金秋時分,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曲《我和我的祖國》拉開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帷幕。以茅盾先生命名的這一中國文學最高榮譽曾見證中國文學的光榮與夢想,而這一次,五部獲獎作品,更從不同角度展示新時代中國文學的卓越成就。皇皇三卷本《人世間》,一本關于苦難、奮斗、擔當、正直和溫情的小說,是梁曉聲飽含深情的總結性作品,講述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斗、成長和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牽風記》,90歲的軍旅作家徐懷中回望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金戈鐵馬與詩書禮樂交相輝映,對人與戰爭、人與自然、人的超越與升華等文學基本主題展開新的詮釋。70后作家徐則臣的《北上》,寫百年大運河滄桑巨變,將運河兩岸人民的悲歡與夢想,匯入中國精神的深厚高遠處。陳彥的《主角》,一個秦腔藝人近半個世紀的際遇映照著廣闊的社會現實,接續著古典敘事傳統和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李洱的《應物兄》寫知識分子,在繁復淵博的敘事中,省察知識者精神狀況,體現深切家國情懷。“博物館向我們生動詮釋著什么叫永恒,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內心的根本追求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