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無錫旅情》依然在心中激蕩
來源標題:那首《無錫旅情》依然在心中激蕩
中國旅游業是在改革開放中孕育壯大的新興產業。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旅游人,我親身經歷了這場偉大的社會變革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無錫旅游業的發展歷程,回顧這段歷程,內心無比喜悅與激動。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路線方針以后,大批外國游客和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蜂擁而至。面對這一情況,可謂憂喜交加。喜的是旅游業從此一飛沖天;憂的是人才、設施和交通的不足,成為當時阻礙旅游發展的最突出矛盾。抓隊伍,抓硬件,抓資源,一刻不容松懈。
在此背景下,江蘇無錫采取了多方面舉措緩解發展中的問題,打造了太湖風景區,由蠡湖、梅梁湖、太湖三湖組成,把黿頭渚打造成了觀賞湖光山色最好的地方;馬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初具規模,新建唐城、水滸城、三國城等中央電視臺影視基地;穿城而過的京杭大運河,經過環境修復,逐漸成為旅游觀光地。
1980年,無錫開始組織境外游客入境旅游,陸續開發了美食之旅、新婚之旅、書法交流之旅、修學之旅、療養旅游、體育旅游、自行車旅游等30多項特色旅游產品。
旅游業起步階段,市場推廣只是印發一些單頁、折頁、明信片、導游圖和畫冊,推介旅游城市、接待單位、景區景點等。之后,逐步發展到提煉文化元素,制作幻燈片、電視節目和電影,組團參加國內外旅游展銷會,面向主要客源市場舉辦說明會和各種旅游節慶活動等。
順應無錫運河之旅開通,無錫于1981年在國際旅游市場上打出“欲游古運河,請到無錫來”的廣告,面向多國推介中國古運河旅游,剛推出的18個月內就接待了歐美和日本游客5.6萬多人次。
在系列推介活動中,對日本的宣傳推介有些曲折。1985年冬,無錫在日本筑波博覽會上發放100張問卷(收回70%),竟無一人知道無錫。同時,大家發現,當時的日本男女老少都喜愛唱歌,于是就委托日本業界同行邀請著名詞曲作家中山大三郎到無錫考察,并請他創作介紹無錫的歌曲。1986年10月1日,《無錫旅情》在無錫人民大會堂舉行發表演唱會,之后該曲在日本6家電視臺播放,半年之內風靡日本。第二年,無錫在名古屋做知名度調查,知名度達到74%。
此后,不僅到無錫的日本游客不斷增加,《無錫旅情》也成了無錫招商引資的品牌。到2012年為止,在錫投資的日資企業超過1233家,總投資達105.8億美元,當時位居全國第一。許多日商興奮地說,我們是聽《無錫旅情》了解無錫的,是唱著《無錫旅情》來無錫投資興業的。
《無錫旅情》的成功試水激發了江蘇旅游業界創新熱情,推出了更多文旅融合節會活動。1985年,無錫舉辦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市區所有劇場演出各種戲曲10場,17個群眾文藝團體走進各大公園巡回演出,50多家主要出版社設立大型書市,3天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0多萬人次。1988年,無錫第一屆國際旅游電影節上,共有24個國家制作的22部影片、50部錄像參映。此外,蘇州絲綢旅游節、寒山寺聽鐘聲10周年活動、江蘇國際旅游周活動、中日友好城市市民大聯歡等也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人,江蘇美食月活動、溱潼會船節、東海水晶節、盱眙龍蝦節等節慶活動也積累了人氣。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對拓寬就業渠道、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和向世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成果做出了重大貢獻。
坐上火車,從上海過蘇州,去太湖之畔,尋訪那無錫的老街……雖然幾十年過去,《無錫旅情》這一熟悉的旋律依然在我們心中激蕩。
(講述者簡介:馮惠群,原江蘇省旅游局局長。1956年從工業戰線調入無錫市政府交際處,1978年任無錫市政府外辦副主任兼無錫國旅經理,1982年兼任無錫市旅游局局長,1987年調入省旅游局工作10年。)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