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瑰寶——戰漢銘文青銅劍
國之瑰寶——戰漢銘文青銅劍
戰漢銘文青銅劍收藏的形式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有了更多戰漢銘文青銅劍向公共領域流入的趨勢。受眾認可公立博物館系統化收購管理機制的優勢,與此同時,不能否認私人藏家對藝術的發展同樣也有推動作用,亦為藝術品的存世與保留做出了貢獻。但從資本市場的規律來看,現當代私人收藏更傾向于成為一種投資手段,大多數人的出發點都是投資保值。
展廳拐角,展出的是一組青銅器,其中有國 寶 級青銅甬、青銅盆等,更多人被墻上的吸引。這些有 機、戈,還有一組青銅劍。這一組青銅劍一共4把,從高到低排列。
這把劍為什么這么鋒利?高淳文物專家濮陽康京說,這把劍是春秋時期的,距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之所以這么鋒利,和它當時的保存環境有關,“1979年,當時一個農民在石臼湖勞作,在淤泥里發現了這把劍,送過來的。這把劍很鋒利,現在都還可以用來削鉛筆。”“它沉睡在淤泥里,而厚厚的淤泥隔離了氧氣,這防止了青銅劍被腐蝕。”
劍是古代貴 族和戰士隨身佩帶。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佩劍還有表示登記身份之意。《考工記桃氏》載:“劍分上中下三制。劍身長五倍于其莖上謂上制,身長四其莖長謂中制,身長三其莖長謂下制。”其分別對應上士、中士、下士三種身份。
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劍是珍貴歷史文物,市場價 格居高不下。2011年07月10日中博文化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一件青銅劍(長56cm),以83.1萬成 交。2008年10月26日上海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一件戰國早期嵌松石雙箍劍(長57cm;寬5cm),成 交 價 格176萬元。戰國青銅劍鑄造精良,古意盎然,十分精美,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制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后,針會被偽銹含住掉不下來。用這種方法鑒定古青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也很有效。用珠寶鑒定中的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來鑒定銅銹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銅銹在濾鏡下都不會變色。而那些綠色、藍色的化學顏料做的各種偽銹,在濾色鏡下多數會變成紅色。特別是用琺瑯彩釉料在低溫下燒成的假銹。這種偽銹既不怕火也不怕水, 用熱針、水都不管用,但因為琺瑯釉料中的藍色含鈷,所以在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下它的顏色會變成紅色。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用煙熏青銅器表面或染色顏料,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這種氧化層往往沒有光澤,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拋光,或用拋光玉器的滾筒機械拋光。
青銅劍始于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制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西漢以后,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青銅劍市場價 格居高不下,2011年07月10日中博文化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一件青銅劍(長56cm),以83.1萬成 交。2008年10月26日上海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一件戰國早期嵌松石雙箍劍(長57cm;寬5cm),成 交 價 格176萬元。戰國青銅劍鑄造精良,古意盎然,十分精美,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短的一把劍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劍上一點銹都沒有,劍口看上去鋒利得很。“這把劍曾經請專家來鑒定過,專家們認為非常珍貴,關鍵的是,它很鋒利,一截木頭,輕輕一削就斷了。像才澆鑄好一樣,鋒利極了。”高淳博物館館長王錫林說。
對古代青銅器中的傳世品進行研究,從而確定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的工作。鑒定工作的第 一步是辨偽。第 二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確定某件真品的價值,給予恰當的評價。為了確定每件青銅器的價值,絲路營行鑒定首先要確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質。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繡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
近些年來,戰漢銘文青銅劍市場發展的規模結構不斷豐富,新業態不斷生發,表現出蓬勃的創新發展態勢。收藏家和收藏機構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戰漢銘文青銅劍交易體系不斷完善;現代拍賣業、博覽業及其新興的市場業態得到了快速發展。行業管理體系不斷健全,畫廊協會、藝術品行業協會在很多省市落地,成為中國戰漢銘文青銅劍市場快速發展的縮影。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