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零食可能帶壞孩子
桌面上放一堆白色粉末,孩子們借助一根吸管輪流吸食。近日,一款名為“干吃奶味棒”的零食在山東濟南的中小學生群體中悄然走紅。由于吃的過程如同“吸毒”,不少同學都稱這種零食為“K粉”或“吸吸樂”,甚至還有學生吸食后模仿電影里吸毒后的亢奮狀態,手舞足蹈。此情此景,真的是既荒唐又駭人。
裝在手槍里的糖豆、香煙模樣的巧克力、口紅形狀的軟糖……這些另類零食,很多家長并不陌生。這次出現的“干吃奶味棒”也不是什么新鮮創意。多年前,用香煙狀塑料吸管吸食的“魔爽煙”就曾流行全國。2013年12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教育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依法查處“魔爽煙”類食品的緊急通知》,專門部署對全國“魔爽煙”類食品的依法查處工作。如今,此類零食換個馬甲卷土重來,值得警惕。
吃奶棒像是在“吸白粉”,“抽香煙”其實是在吃糖,另類零食的危害不容小覷。首先,少年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味道甜甜的“香煙”,可能會讓他們形成“吸煙挺好”的錯誤觀念,從而產生“吸毒無害”的不良誘導。潛移默化之下,可能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后患無窮。其次,這類食品一般價格低廉,多為小作坊生產,可能帶來健康隱患。此前就有醫生提醒,孩子吸食的粉狀顆粒食品容易進入氣管,可能引起氣管痙攣甚至窒息。另外,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吸食,有可能因嬉鬧而導致吸管劃傷氣管。
別讓零食亂象帶偏孩子,絕非小題大做。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全社會都應重視和行動起來。一是做到源頭遏制。食品生產廠家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唯利是圖不是長久之計。二是加強監督管理。食品安全的風險不僅在于食品本身,也包括附加的包裝圖案、食用方式等。要進一步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加大媒體曝光力度,形成人人關心青少年食品安全監督的輿論氛圍。監管部門要全面排查風險、嚴懲不法企業,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健全食品安全保障長效機制。三是重視教育引導。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多渠道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和普及,增強青少年群體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不買、不吃另類零食。(陳年)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