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餐飲“按需供給”才能實現雙贏
春運即將迎來客流量最集中的時段,鐵路餐飲價格偏高的問題再成消費者關注的熱點。有不少讀者向媒體反映,稱列車上餐飲價格較高,無論是提前下單還是上車再買,都很難買到低價食品。
鐵路餐飲問題曾經多次引發輿論關注。針對15元套餐引起的爭議,原鐵道部2011年曾要求旅客列車不得斷供2元以下礦泉水、15元以下盒飯等供應。2015年實行的《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規范》也有類似規定,但2017年起不再執行這一規定,究竟是何原因公眾不得而知。
目前15元套餐在列車上雖未消失,但不少旅客反映買不到。鐵路部門此前承諾將供應10元以下的包子等低價餐飲,旅客同樣很難買到。原因不難猜測,低價餐飲利潤少,而40元以上套餐利潤高;不賣或少賣低價餐飲,就能多賣高價餐飲,鐵路企業會獲得更多利潤。
尤其是高鐵及動車組列車,票價等方面已經日益市場化,餐飲服務市場化也很正常。可能在鐵路企業看來,高鐵上供應什么價位、什么品種的餐飲由市場主體說了算。再加上現在絕大部分高鐵線路都是負債經營,為緩解經營壓力,鐵路企業必然喜歡銷售利潤率高的餐飲。
在筆者看來,鐵路企業這么做未必明智。一方面,會影響到鐵路餐飲銷量。由于低價餐飲供應少或者不供應,高鐵就給廣大旅客留下餐飲昂貴的印象,所以不少旅客就會自帶零食飲料等乘坐高鐵,鐵路餐飲銷量自然會受影響,最終影響餐飲零售對鐵路企業利潤貢獻。
另一方面,或影響高鐵上座率。由于高鐵與其他交通工具尤其是民航存在競爭,當高鐵以銷售高價餐飲為主,勢必增加了旅客乘坐高鐵出行的成本,不排除部分旅客因此選擇民航等交通工具。即高鐵餐飲價格會成為部分旅客選擇交通工具的參考因素,最終影響高鐵利潤。
應當認識到,雖然居民人均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但由于普通列車越來越少,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只能乘坐高鐵。所以,高鐵餐飲服務不能忽視低收入旅客需求,應該是“按需供給”。
所謂“按需供給”,是指不能只供應高價餐飲或者低價餐飲,而應該根據旅客需求來供給,這既符合市場原則,也能讓鐵路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