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DR賦能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
1971年CT誕生后,出現了影像數字化的浪潮。1979年出現了飛點掃描的DR系統。1980年在RSNA北美放射學會的產品展覽會上,DR展品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隨后各國競相開發DR系統及DR的探測器,推出了很多實用的DR設備。DR相比傳統X線機具有影像更清晰、輻射量更低、檢查速度更快等特點。隨著技術的發展,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動態DR,大大降低了漏診誤診率。
國產化率最高的影像設備
DR的全稱是數字X線攝影設備(DigitalRadiography),是采用X線探測器將X線影像轉換成電信號,再轉化為數字影像;也可通過X-TV或X線照片獲得模擬影像,再轉換成數字影像。DR主要由X線發生器、X線探測器、圖像處理器和圖像顯示器等組成。由于行業發展成熟,相關數據顯示,目前DR設備的國產化率已達80%,在影像設備眾多細分領域中的國產化率是最高的。根據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數據及行業估算,截至2017年,國內DR保有量約5.5萬臺。由于DR市場相對成熟,中國醫療機構配置X線機已有幾十年歷史,設備每年的更新需求以及DR設備普及帶來的增量市場,目前中國DR市場每年銷量已達15000~20000臺。
動態DR,基層醫院的得力助手
當前國家大力推進分級診療政策,建立以基層首診為基礎的分級診療制度,以期將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療留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這對基層診療服務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常規靜態DR已經不能滿足多類病種的基層首診需求。呼吸道疾病如小兒支氣管炎,婦科疾病如盆腔炎、附件炎,消化道疾病如胃-食管反流,骨科如掌骨骨折等等,這些病種的診斷已經超出了常規靜態DR的診斷范疇,但這些病種是政府政策規定必須要在基層首診的。
多功能動態DR的出現為基層醫療機構的這一矛盾提供了解決方案。鄉鎮中心衛生院接待的病人需要診斷的類型比較廣,有的要拍片、有的要造影。若是一級醫院,由于地方受限制不可能買多個機器。隨著大部分年輕人走向城市,鄉鎮衛生院接診患者多為老人,而且在分級診療政策下,政府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免費體檢。由于老年性疾病的診斷難度大,在動態DR下檢查能夠有效提升診斷的準確性。多功能動態DR配備的透視點片、造影、全身拼接等功能,可以滿足鄉鎮衛生院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多類病種的診斷需求。可以說,基層醫院的放射科采購一臺動態DR,就激活了所有科室。相比常規靜態DR,動態DR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基層診療能力,是突破傳統基層醫療困局的新道路。
“假”動態DR是怎么回事?
2009年,著名的影像廠商島津將以影像增強器為核心的胃腸機與成熟的平板DR相結合,制造出了第一臺多功能動態DR,實現了可視化拍片。但是由于當時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外企技術壟斷等原因,動態DR的價格比較昂貴,只有少數高端醫院才采購得起。2016年,隨著國產動態DR的大量上市,動態DR價格大幅度降低,開始大批量地進入基層醫院。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動態DR“真假難辨”的問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動態DR呢?
動態DR可以理解為一種不同角度觀察器官運動的X光視頻。常規的靜態DR更多的顯示的是器官的投影像,單一角度單一時間點很難發現細微病灶。而動態DR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時間來觀察器官的運動,診斷準確率會大大提升。動態DR的多角度檢查,其視覺效果上有點類似于CT。從功能上來說,動態DR是一款能夠數字拍片、數字透視、數字造影的多功能DR。從技術上來說,動態DR是使用多功能動態數字化探測器成像的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從臨床上來說,動態DR具有大幅面(17inch×17inch)高清拍片、大幅面(17inch×17inch)透視、視頻實時保存回放、可視化造影、毫秒級點片等基礎功能,以及斷層融合、數字減影等延展性功能。只有同時滿足功能、技術和臨床三方面標準的動態DR,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動態DR。
動態DR大大提高了普通放射設備精準診斷的能力,為臨床創造了價值。多功能動態DR將取代靜態DR的背后解決的是常規靜態DR影像易造成的漏診和誤診的問題。動態DR趨勢已成,一個新的DR時代已經來臨。(作者單位:思宇醫械觀察)
- 標簽:趙本山宋小寶相親1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