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政策之下,醫用耗材企業何去何從
2019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發布,醫用耗材的政策紛至沓來,改革區的先行者們已進入深水區。
政策關注耗材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個,其一,耗材市場龐大,2018年的市場規模超過了1700億元,醫生每日用量巨大,需要保證質量的可靠性和價格的合理性;其二,這一領域的支出與醫保息息相關,要控醫保,就得控高值耗材;其三,由于耗材產業毛利高,相關領域從業人員眾多,尤其是經銷商,過多的經銷商抬高了藥械價格,卻未產生實際的價值。而在耗材之中,占比62.50%、市場規模約1060億元(2018年數據)的高值耗材則更是政策關注的焦點,這類耗材內容覆蓋更為廣泛,創新層出不窮,且常常與精密的手術相關,更需要嚴加監管。
那么,在改革的浪潮之中,整個高值耗材供應鏈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其中參與者又該何去何從?
帶量采購區域試點
2019年7月16日,安徽省醫保局、衛健委、財政廳和藥監局聯合印發《安徽省省屬公立醫療機構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談判議價(試點)實施方案》,這一方案拉開了高值耗材帶量采購的序幕。在初次帶量采購中,僅骨科植入(脊柱)類和眼科(人工晶體)參加,要求此兩類采購量分別占2018年度省屬公立醫療機構高值醫用耗材采購量的70%和90%。
隨后,遼寧、江蘇、山西、甘肅等省市均在多市開始了耗材的帶量采購,而三明市及其合作區域、京津冀及黑吉遼蒙晉魯等形成聯盟模式,以同等價格采購耗材,避免不同區域產生價差。更多地區,更多耗材加入了帶量采購的輻射范圍。
帶量采購的作用非常明顯,為了爭奪近乎壟斷的銷售權,眾多企業不得不以價換量,最終導致單位耗材的價格被壓縮到了一個非常低的區間。
以安徽省采購的骨科脊柱類材料為例,其國產品類平均降價55.9%,進口品類平均降價40.5%,單個組件最大降幅95%。而江蘇省南通市的止血材料平均降幅47.21%,單個產品最大降幅70.35%;止血材料平均降幅45.26%,單個產品最大降幅79.37%。
除了高值耗材商低價競標外,流通企業的生存空間也進一步被壓縮。大型的醫療器械流通企業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具生存優勢。
2019年10月發布的《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醫用耗材集中配送供應商遴選及醫用耗材供應鏈延伸服務[SPD]項目中標公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次集中配送和SPD項目招標中,中標企業分別為中國醫療器械、國藥器械、威高、首航、上藥、瑞康等大型醫療流通企業子公司。
追其究竟,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對流通企業的倉儲硬件設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具體而言,該醫院要求倉庫總面積≥10000
- 標簽:戰機世界各系特點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