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投融資“新”意盎然
(記者落楠) 日前,在中倫律師事務所聯合中國醫藥報共同舉辦的大健康投融資及合規發展系列論壇上,華興資本集團董事蔣佳佳表示,中國創新藥投資進入了2.0時代。
“2020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融資整體比較活躍,共發生283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517.5億人民幣,占全球比例約為1/4。國外醫療健康產業融資總額達到了244.5億美元(約1716億人民幣)。”在上海復健資本新藥基金總經理崔志平看來,這派火熱景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創新藥投資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候,在中國醫藥企業創新力增強、資本市場改革為創新助力的背景下,資本更樂意為創新投資。
創新醫藥投融資升溫
近年來,醫藥行業成為資本市場最“吸金”的領域之一。
據中倫律師事務所統計,2019年國內醫療健康產業共發生958起融資事件,雖然醫療領域融資事件數量同比減少17.48%,但融資總金額同比上漲6.91%。2020年,疫情推升醫藥行業熱度,“IT桔子”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國內醫療健康領域完成224起融資,融資金額達508.8億元。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新毅投資聯席總裁吳清功長期關注醫藥投融資。在他看來,醫藥行業在資本市場的亮眼表現,本質上是因為中國醫藥創新能力整體提高,國家政策鼓勵創新,優質醫藥企業被資本市場看好。
記者梳理發現,過去一兩年,醫藥投融資確實“新”意盎然。2019年醫藥領域完成1億美元以上大額融資的制藥企業多為創新企業,2016成立的德琪醫藥完成1.2億美元B輪融資,2012年成立的康方生物完成1.5億美元的D輪融資,2017年成立的科望醫藥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
資本“投創新”的趨勢在2020年延續。2012年成立、深耕罕見病領域的北海康成完成9800萬美元的D輪融資,2018年成立的糖尿病生物藥物開發商南京賽諾生物完成pre-A輪融資,德琪醫藥在完成B輪融資后的一年后,再度完成9700萬美元C輪融資。
“中國創新藥投融資發展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階段。”崔志平解釋,“天時”是指我國蓄積多年的創新動能在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后加速迸發,“人和”是指大量海外創新人才回國創新創業,“地利”則是政府引導基金和市場化的投融資機構合力支持創新。
當下哪些賽道受資本青睞?吳清功分析,針對惡性腫瘤、神經類疾病、病毒感染類疾病等臨床需求未被滿足的創新藥更受資本追捧。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芳則觀察到,隨著熱門賽道出現擁堵,創新藥投資邏輯悄然改變。一方面,熱門賽道內部并購活躍,可優勢互補的企業在資本助推下完成整合并快速奔向IPO;另一方面,資本方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罕見病、眼科等有市場潛力的小眾領域,發掘新賽道。
資本市場改革直擊痛點
從2015年《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印發至今,我國藥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企業研發創新熱度不減,醫藥行業正從跟隨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但長期以來,資本對于醫藥創新企業是“敬而言之”,創新型企業想要在A股上市面臨著諸多挑戰。
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2015年修改)》,發行人需要滿足“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等硬性指標,但研發一款創新藥可能要耗時十年、花費十億美元,企業限于諸多因素,可能在較長時間內處于無產出狀態。
資本市場改革以來,形勢改變。崔志平表示,資本市場對創新醫藥企業的熱情,隨著港交所改革和科創板設立、允許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上市而爆發。
2018年4月,港交所啟動25來最具顛覆性的兩項上市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允許未有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9年7月,科創板開市,這個獨立于現有主板市場、試點注冊制的新設板塊,重點支持高端裝備、醫藥等6大領域,設置了5套差異化上市指標,為國內謀求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又一個選擇。
資本市場放寬準入條件甚至向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敞開懷抱,既給了進行早期投資的資本以可預期的退出途徑,又為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讓創投基金有了清晰的退出通道,從而鼓勵更多的資金流入創新企業,這對于投資機構和創新企業都是巨大的支持。”吳清功說。
據不完全統計,科創板設立一年來,已有26家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并發行,包括澤
- 標簽:羽音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