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奶,請放心喝
7月29日,中國奶業協會在北京舉辦了“現代奶業評價體系建設啟動會”,67歲的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原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語重心長地說,2008年以來中國奶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產牛奶質量非常好,請大家放心喝。
前些天,一篇洋洋灑灑他長達6500字的長文東拼西湊了過去10余年中國乳企發生的食安事件,并將重點放在炮轟2010年版本的乳業國家標準。
國產乳品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2010年3月,2010版《生乳》(GB 19301-2010)國標正式公布,這一標準由原衛生部、原農業部、國家標準委等部門及相關行業協會組成的乳品安全標準協調小組歷時一年才制定完成,經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審查通過。2010版乳業國標替代了原1986年生乳收購標準。
評判牛奶質量最為關鍵的兩個指標是蛋白質含量和生乳菌落總數。2010版乳業國標規定,生乳蛋白質含量最低為2.8g/100g,生乳菌落總數不得超過200萬CFU/毫升。而1986版標準規定,生乳蛋白質含量最低為2.95g/100g,生乳菌落總數不得超過50萬CFU/毫升。而歐盟標準中這兩個指標分別為3.3g/100g、10萬CFU/毫升;美國標準為3.1g/100g、10萬CFU/毫升。
的確,從數值上看,2010版標準要求不升反降,和歐美國家相比更是難以望其項背,然而這就能說明我國牛奶質量大不如前么?
牛奶質量不如從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根據農業部門調查,當時我國生乳蛋白質含量范圍在2.8%-3.2%之間,平均值為2.95%,但生乳蛋白質含量受奶牛品種、飼料、氣候等多因素影響,相當一部分牛奶蛋白質含量低于2.95%的平均值,換言之,與其說是標準,不如“門檻”來的貼切。
其次,生牛乳收購標準和消費者購買到的乳制品所用標準調整對于產品質量實際上沒有影響。
第三,2010年標準是基于多方面考慮,符合中國生乳生產實際,能夠助力中國奶業穩定發展。
在7月29日的會上,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原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強調,2010年出臺的生鮮乳標準,是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生產者、研究者、科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共同研究切磋、共同研究討論的結果,充分考慮了當時中國奶業散養戶占絕大多數的發展現狀。這個標準是一個最低標準,是一個門檻。
實際上,企業始終堅持按質論價,執行高收購標準,引導了中國奶業的發展以及生鮮乳營養和質量水平的一路上揚。另外,目前國家根據奶業的發展和形勢變化,正在修訂新的生乳國家標準。
數據會說話
而針對于那篇文章,高鴻賓會長直言:“誤導輿論的,要么不了解奶業,要么居心叵測。”
實際上,中國乳業近十年的發展可謂是翻天覆地、脫胎換骨,而中國乳業也是在激烈競爭中健康發展的,試想,哪家乳企甘心自僅僅過了“門檻”而已?
空口無憑,若要證實國產奶的質量,自然要拿出證據。實際上,從2009年開始,農業農村部一直在對全國乳制品進行抽樣檢測,截至2018年,已經累計抽檢的生鮮乳樣品接近22萬批次,建立了有220萬條數據的質量安全數據庫。抽檢結果顯示,中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7%以上,2018年達到99.9%,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多年保持在100%。
而從質量指標看,2018年中國生鮮乳樣品中乳蛋白含量平均值達到3.25g/100g,高出國家標準16%。實際上,如今市場上常見的國產純牛奶產品蛋白質含量基本上都超過了3.2g,優質的國產純牛奶蛋白質含量已經達到了4.0g。而2018年全國生鮮乳菌落總數的監測數據平均值是29.5萬CFU/毫升,完全是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正如前文高鴻賓會長所言,2010版標準是一個最低標準,是一個門檻。
生乳新國標正在緊鑼密鼓修訂中
著眼未來,關于生乳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制修訂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而且很多國內乳企和相關機構也制定了遠超國標的標準,例如2015年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制定的《中國農墾生鮮乳生產和質量標準》,在2010版國標的基礎上,將生乳菌落總數不得超過200萬CFU/毫升降至10萬CFU/毫升;蛋白質的標準,從國標的每100毫升2.8g提升到了3.0g,即使對標歐美也是不相上下。
標準在修訂,乳企建設自然也要跟上。在7月29日召開的現代奶業評價體系建設啟動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勛提出,要建立系統性的奶牛場評價指標體系,對奶牛場布局、規模、智能化管理、可持續發展等條件,以及生產標準化、品種良種化、動物福利化、產品優質化等方面提出要求,開展全面、系統、客觀評價,幫助奶牛養殖場戶改進各個生產環節工作,提高牧場管理水平和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質量效益,以期實現國務院提出的“2025年奶業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綜上所述,國產牛奶的營養和安全大可放心,而且中國乳業發展的步伐是堅實的,未來的前景更是光明的,更不需要“正道的光”來照亮子虛烏有的黑暗。
- 標簽:石家莊現魔法學校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