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有毒中藥的臨床研究 - 細辛
一、產地及品種
細辛,又名小辛、少辛、細草。因“根細而味極辛”得名。首見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草藥上品。《中國藥典》(2015年版)載: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heterotropoides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漢城細辛AsarumsieboldiiMiq.var.seoulenseNakai或華細辛AsarumsieboldiiMiq.的根及根莖。生于海拔1200~2100米林下陰濕腐殖土中。北細辛、漢城細辛習稱遼細辛;華細辛稱細辛。北細辛主產于我國東北地區,銷往全國并出口;漢城細辛主產于吉林省、遼寧省,產量很小;華細辛主產于陜西、四川、湖北,在安徽、江西、浙江等地亦產,多自產自銷。通常以東北產者為優,華細辛以陜西華陰產者佳。
二、性能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入肺、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以及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痰飲喘咳等癥。
三、炮制及解毒方法
細辛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切制。除凈雜質,用水噴潤,及時切段,晾干。
炒制。細辛去苗,炒至焦。
焙制。細辛去苗及葉,焙干。
酒制。細辛去苗葉,酒浸。
醋制。細辛去苗葉,醋浸一宿,曬干為末。
四、臨床運用
1.少陰傷寒
細辛能溫肺祛寒以利肺氣,降肺逆而止咳喘,常配伍麻黃、干姜、半夏等。與麻黃、附子配伍的麻辛附子湯可治療少陰傷寒證;配伍麻黃、干姜等溫肺止咳平喘藥,可用于肺寒咳嗽。另外,肌內注射柴辛注射液,首次4ml,以后每次2ml,每日1~2次,可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2.心臟疾病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多由陽虛、血瘀與氣血不足引起,治以益氣溫陽、活血化瘀。楊素娟認為,細辛辛散通經,通達陽氣于周身上下,具有出里走表、達衛散寒、伸發陽氣之功,為溫經散寒、宣通氣血、蠲痹通滯之要藥,適用于本病治療。胡智海認為,細辛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須重用,其用量達15~30g方能取效。
王榮忠等以胺碘酮加服炙甘草湯加味細辛等中西醫結合法治療心梗后心衰并頻發室性早搏,結果顯示能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對延緩或逆轉心室重塑、阻滯或阻斷心肌電重構均有一定作用。
崔延昌等用參桂活血湯(細辛6g,桂枝18g,附子、蓽茇、川芎、人參各10g,白術30g,半夏12g,厚樸60g)加減治療心肌梗死、左束支傳導阻滯及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閉鎖不全諸癥也獲得較好療效。
3.胃腸疾病
王世能認為,細辛辛溫芳香,可行郁結之氣,能化濕濁之邪,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常于香砂六君子湯加入細辛等治療證屬脾胃虛寒,中焦氣滯的胃脘痛,效果明顯。王靜用柴胡軍鈴湯(柴胡、黃芩、黨參、半夏、枳實、白芍、川軍、川楝子、附子、細辛、生姜、甘草、大棗)疏肝理氣,調和腸胃,溫寒祛積,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姜曉維則用愈結臍膏(細辛、木香、三七、肉桂等)貼神闕穴再加上內服中藥和保留灌腸的方法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取得滿意效果。對于急性梗阻或經胃腸給藥仍反復嘔吐者,可口服膠囊(番瀉葉3份,北細辛1份,每粒含生藥0.25g)進行治療,每次10~15粒,以大便每天通2~3次為準。
4.婦科疾病
侯建峰等用細辛、山慈菇、淫羊藿、鹿角、熟地、川貝、茯苓、當歸、川芎、柴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病人痛減、囊腫消失而受孕。
張菊玲等自擬暖宮止痛散(五靈脂、姜黃、三棱、莪術、制乳香、制沒藥、川芎、羌活、細辛、防風)熱敷,治療慢性盆腔疼痛50例,總有效率為96%。
王貫中等治療輸卵管不通性不孕癥,自擬通管湯(細辛、葛根、川芎、當歸、桂枝、柴胡、枳實、赤芍、皂刺、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內服,結合中藥離子導入,內外并治,療效顯著。
牛國英用舒肝消癖湯合外敷法(細辛20g,紅花、大黃、肉桂、丹參、白芷、乳香、沒藥、當歸、三七參各10g,冰片1g,麝香0.1g)治療乳腺增生180例,總有效率為98%。
治療痛經,取細辛10~15g,制川烏10~12g,肉桂3~6g(后下),當歸15~30g,赤芍30g,三棱、莪術各15g,制乳香、廣木香、全蝎粉各3g(吞服)。經期前3天,每日1劑至月經期第3~4天停止,每月約6~7劑。經后開始服用烏雞白鳳丸,每日3次,每次1丸,直到下次經前3天,接服湯劑,療效顯著。
5.頭痛
以細辛15g,白芍、川芎各30g,菊花、葛根各20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6劑,停藥3天,再服6劑為一個療程。觀察病例500例,總有效率達98.2%。穴位加痛點注射10%細辛注射液,每次選2~4個穴位痛點,每穴位注射0.5~1ml,每日1次,治療偏頭痛、肌攣縮性頭痛、神經性頭痛及外傷性頭痛,86例患者中一周內治愈51例,顯效21例,好轉13例,無效1例。
6.鼻炎
將細辛5g,白芷、辛夷、川芎各15g,藜蘆20g,薄荷10g,共研細面,以10g生藥面加7根6cm長洗凈帶須蔥白(將蔥白搗爛,除去粗纖維)與藥面攪拌,加香油調成糊狀,不可過稀,以能自然下滴為度,每天3~4次滴鼻,每次2~3滴,用于治療鼻炎,療效顯著而且復發率低。
五、現代藥理研究
1.解熱鎮靜作用
研究發現細辛揮發油口服或灌腸對正常性和實驗性發熱均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其揮發油經兔灌胃對溫刺法及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所導致的人工性發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對啤酒酵母所引起的大鼠發熱也有明顯的解熱效果。
細辛揮發油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現為小鼠自發活動減少,很快入睡,能延長硫噴妥鈉的睡眠時間,作用與巴比妥類相似。
2.抗炎鎮痛作用
細辛揮發油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甲醛、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性反應。細辛醇提物能抑制過敏遞質的釋放,降低小鼠胸腺、脾腺指數,減少T細胞,有抗變態反應及免疫抑制作用。細辛及其提取物單用或與其他中藥制劑配伍使用,對于牙痛、神經性疼痛、頭痛、跌打損傷痛等多種疼痛都有很好的療效,其鎮痛作用與嗎啡相比起效慢,但作用時間長,對周圍性疼痛具有更好的效果,而且細辛與鈣拮抗劑配伍使用會顯著加強其鎮痛的療效。其鎮痛作用有可能與其含有阿片樣物質有關。這些阿片樣物質通過阿片受體發揮鎮痛作用。同時細辛還可通過阻滯神經細胞膜內側Na+通道產生局麻作用而達到鎮痛效果。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細辛具有明顯的強心、增加心搏出量、擴張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等作用。細辛醇提液及其有效成分去甲烏藥堿能增強心肌的收縮力,使心率加快;細辛揮發油能對抗垂體后葉激素所致心肌缺血,提高動物耐缺氧的能力;醇提液及去甲烏藥堿還有抗心源性休克作用。去甲烏藥堿是細辛對心血管系統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細辛水煎液可通過增加心率而使體外培養乳鼠心肌細胞的搏動頻率顯著增加,但對心肌細胞搏動強度則無明顯影響,同時細辛對心肌細胞Na+通道電流有增強作用。
4.調節血壓的作用
細辛對血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可使血壓升高者降低,也能使血壓降低者升高,研究表明細辛揮發油可顯著擴張蟾蜍內臟血管,靜脈注射于麻醉貓也有降壓作用。對于用去甲腎上腺素作用的家兔,細辛水溶性物質可使其血壓升高,所含揮發油物質可使其血壓下降。
5.提高機體代謝功能
從細辛中分離出來的消旋去甲烏藥堿具有β-受體激動劑樣的廣泛藥理效應,有強心、擴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強脂質代謝和升高血糖等作用。
6.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細辛揮發油、甲基丁香酚及去甲烏藥堿均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平喘;細辛醚可祛痰。李定新等采用細辛腦注射液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的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少。
7.局部麻醉作用
細辛50%煎劑能阻滯蟾蜍坐骨神經的沖動傳導,且有可逆性,其麻醉效果與l%的普魯卡因接近。在豚鼠皮丘試驗中,有浸潤麻醉效力,但煎劑無效。50%細辛酊涂于人舌1分鐘后即有麻木感,然后痛覺消失,說明對人舌黏膜也有局麻作用。
六、臨證配伍應用
細辛配伍干姜、五味子。治療外有風寒,內有痰飲證。干姜長于“去臟腑陳寒痼冷”和“發諸經寒氣”,五味子五味俱全,酸咸為多,專收斂肺氣而滋腎水,寧嗽定喘,可防細辛、干姜耗散肺氣。細辛辛散溫通,外能發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三藥配伍,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咳喘自平。
細辛配伍麻黃、附子。溫經解表,主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素體陽虛,外感風寒,外寒引動內寒,宜助陽扶正,解表散寒兼顧。
細辛配伍獨活。細辛是少陰經引經藥,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使,二者善入腎經而搜伏風。
細辛配伍川芎。川芎祛風止痛,為治諸經頭痛之要藥,尤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細辛辛溫性烈,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善于通利耳鼻諸竅,散寒止痛,為治少陰頭痛之要藥。兩藥配伍使用,能上行頭目,增強其祛風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風邪所致之頭痛。
細辛配伍當歸、桂枝。治療血虛寒凝經脈諸證。桂枝辛甘溫煦,入營血,達四肢,“力善宣通”,能“溫經通脈”。細辛“善祛陰分之寒邪”而溫通經脈。“桂枝得細辛而氣血流經”,溫通之力增強。“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當歸既能補血中之虛,又能行血中之滯。三藥配伍,溫陽與散寒并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使營血充,寒凝散,經脈通,則血虛寒凝經脈諸癥得解。
細辛配伍當歸、芍藥。主治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厥逆、脈微欲絕之癥。白芍補血偏于養陰,其性靜而主守;當歸補血偏于溫陽,其性動而主走;細辛溫通行散,使芍藥靜而欲動,補其陰以生血,促當歸行而欲速通其陽,以泄厥陰血分之寒。
細辛配伍羌活、防風。適用于風寒感冒夾濕,惡寒發熱,頭身酸重疼痛者。羌活辛苦性溫,氣味雄烈,長于散表寒,祛風濕,“能直上巔頂,橫行支臂,以盡其搜風通痹之職”,為治風寒濕痹之要藥。防風辛甘微溫,能“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痛,外解四肢攣急”。細辛辛溫,長于“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三藥配伍,祛風散寒,勝濕止痛力增。
細辛配伍麻黃、桂枝。麻黃長于升散,其發汗解表之力冠辛溫解表藥之首;桂枝通陽宣散,透達營衛;細辛則能外散風寒,內化寒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助麻黃以辛通竅泄閉,協桂枝溫經和營,引營分之邪達于肌表,令汗出而解。
細辛配伍烏梅、黃連。細辛與烏梅、黃連合用的方劑是烏梅丸。主治臟寒蛔厥及久痢。黃連大苦大寒,與辛散的細辛合用,辛苦共施,寒熱并用;烏梅酸澀,有收斂肺氣、固腸止瀉、和胃安蛔之功,三藥合用,酸收,辛散,苦降,性味雖別,卻能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
七、用量及禁忌
內服:細辛的用量(供參考使用),生熟不同。熟用,煎服,10~15g/次,3次/天,日服用45g。生用,散劑沖服,1.0~1.5g/次,每天最大量不超過3g。
禁忌: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等忌服。
關于細辛安全劑量的探析
“細辛不過錢”之說,源于宋代元
- 標簽:總裁的無情游戲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