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尋“秘”,便秘是“病”?還是“癥”?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有進必有出,日常生活中,人們每天都要吃飯,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后的終端產物就是大便,排便因而成為大多數人需要日行一次、必不可少的“功課”。然而,“便秘不是大毛病,解不出來真要命”。資料顯示,中國便秘的發生率為3%~17%,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近20%患便秘。
便秘離我們很近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便秘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開始青睞其他人群。少年兒童飲食普遍過于精細,葷多素少,少吃、不吃蔬菜水果,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多,膳食纖維攝入過少,飲水量少;老年人體力衰弱、生理功能衰退、大腸蠕動緩慢,又因功能性便秘而長期使用導瀉劑;辦公室一族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精神緊張,壓力山大;女性進食量較少、飲水不足,孕產婦營養過剩、活動不足等……致使便秘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已然成為諸多人群的“難言痛苦”。
便秘的含義
健康人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胃腸道,經過消化、吸收后,將剩余殘渣以大便的形式排出體外,一般需要24~48小時的時間,也就是說正常人每隔1~2天會排便一次。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糞便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過長,糞便內所含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就會導致糞便干燥、堅硬、排出困難。由此,正常排便的規律被打亂,可能每隔2~3天甚至更長時間才排便一次,嚴重者排出的糞便形狀像羊糞或兔便樣,就稱其為便秘或大便秘結。
便秘究竟是疾病還是癥狀?
便秘是癥狀
2003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訂的《慢性便秘診治指南》指出:“慢性便秘是常見臨床癥狀,可由多種疾病引起。”臨床上,以便秘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很多。
器質便秘:如直腸、肛門病變(痔瘡、肛裂、直腸炎、肛周膿腫和潰瘍)引起肛門疼痛和痙攣使患者害怕解便,以及直腸腫瘤疤痕性狹窄等妨礙大便排出等而引起便秘。
結腸病變:如良惡性腫瘤、腸梗阻、腸絞窄、結腸憩室炎、特異性炎癥、非特異性炎癥以及腸粘連、先天性巨結腸癥、硬皮病等,由于影響了大便的推進等機制而造成便秘。
其他疾病:便秘還常并發于其他疾病過程中,如胃病、肝膽疾病、糖尿病、低鉀血癥、心力衰竭、門脈高壓癥等,都有可能出現便秘。
亞健康狀況:現代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促進了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給健康帶來了隱患。加之種種高科技產品進入學習、工作場所和家庭,人們養尊處優,缺少活動,靜態時間過多,飲食上“食不厭精”,口味上“膾不厭細”。因此,不僅各種“富貴病”“營養性疾病”紛至沓來,而且連過去被認為是“小毛病”的便秘,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亞健康狀況的表現之一。
便秘是疾病
有不少學者特別是外科專家明確地把便秘的一些類型如“出口梗阻性便秘”稱為“便秘病”,并提出“具有便秘的癥狀,并可通過影像學及實驗室診斷發現相關腸通道或鄰近器官的器質性異常,經過正規的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或療效不佳,或需要長期采用藥物、手法、器械幫助排便的即可診斷為便秘病”。
便秘是癥狀也是亞健康狀態
臨床上,如果只把便秘作為一個癥狀而僅采取相應的對癥處理,就無法從病因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無法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不僅不能達到治療效果,甚至有時會貽誤患者病情。反過來,如果把所有的便秘都當成一種疾病來診治,也可能會誤治不少本來僅需治愈原發疾病或解除某些因素后便可以緩解或消除的癥狀性便秘患者或亞健康者。因此,“便秘不僅是一種疾病,更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消化道癥狀,同時既可見于疾病狀況,亦可見于亞健康狀況”的科學認識,更有其積極意義。
便秘對健康影響很大。通過閱讀以上內容,您對“便秘”的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后續發布內容還將向您介紹怎樣才能不得便秘?得了便秘又該怎樣通過科學、系統的養生保健,健康快樂地生活呢?敬請您持續關注“人衛健康”每日更新。
內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從便秘談養生》
主編:鄧沂
- 標簽:遵命 女鬼大人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