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變新藥:瑰寶煥發新光彩
好方子變成了人人可及的新藥!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上市。
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促進了核酸轉陰,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涌現的“三方”成為新藥上市,意味著什么?中醫藥現代化之路怎么走?如何創新發展?新華社記者圍繞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
更有底氣!中醫藥科技原創優勢轉化為重大成果
記者:國家藥監局批準抗疫“三方”中藥新藥上市,此舉具有怎樣的意義?
黃璐琦:“疫苗”和“中醫藥”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兩大利器。在疫苗研發方面,我們已經用實踐證明,中國不負眾望,為全球協同抗疫注入信心和力量;而另一方面,中醫藥“三方”變成新藥上市,可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新起點,這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中醫藥科技原創優勢轉化為重大成果,說明我們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使用的中醫藥理論、臨床救治的療效和所取得的科學數據,得到充分認可,變成了物化載體。
記者:患者救治始終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面對兇猛的病毒,這次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的速效方劑,得到國家藥監部門的認可,這說明了什么?
黃璐琦:中藥審評審批機制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最關鍵的是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定文化自信,走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發展之路。這一次國家有關部門扎實推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落地見效,激發和釋放中醫藥發展活力,探索出新的中藥新藥審評審批道路。臨床試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西藥的國際通行方法。把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有效的證據體系,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中醫藥創新發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記者:世界衛生組織的100余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您如何評價中醫藥融入多國醫藥文化?
黃璐琦:中醫藥學蘊含著獨特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第一,我們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果,比如針灸等,讓老百姓、讓全世界有獲得感。第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社會給予了更多關注和研究。第三,中醫藥正在引領世界傳統醫藥的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就要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記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發揮了特殊重要作用。如何乘勢而上,將中醫藥做大做強?中醫藥未來創新發展之路又該怎么走?
黃璐琦:歷史正賦予中醫藥發展新的機遇。中醫藥具有科技原創優勢,屠呦呦研究員研究發現了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就是從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所獲得。下一步,我們要更加充分挖掘這樣的原創優勢,對于中醫藥數千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和積累的寶貴財富,要利用多學科交叉進行挖掘和傳承。同時,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做好相應的頂層設計。
中醫藥自身的規律建立在中華文明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走好中醫藥創新發展之路,一是要不忘本來,包括典籍和思想等很多精華需要傳承。二是要吸收外來,不斷借鑒吸收現代科學最新研究成果為我們所用。三是要面向未來,要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針對生命科學中一些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關,要從中醫藥的角度提出我們的理論體系、技術方法,服務于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夯實發展之基:人才和藥材一個都不能少
記者: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下一步,中醫藥人才培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中醫藥人才體系如何構建?
黃璐琦:當前,中醫藥迎來了振興發展的大好時機。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我們要把高等教育和傳統的師承教育有機結合,培養中醫藥功底扎實的領軍人才和各層次中醫人才,要讓專業人才在醫防結合、中西醫結合包括公共衛生體系中發揮特殊作用,要求他們掌握現代科技、醫療技術、公共衛生知識。
記者:中藥材品質的好壞,決定著中醫藥的療效甚至存亡。中藥材質量如何保障?
黃璐琦:過去,社會上常常呼吁:“不要讓中醫亡于中藥。”這句話更多是一種提醒和警示,認為中藥材質量可能要下降,希望大家多關心和支持中藥材的高質量發展。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要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當前,中藥材的質量正在逐步提高。我國成立了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圍繞“有序、安全、有效”6個字,在全國進行道地藥材生產布局。強調道地藥材,實際上就是傳承中藥材中的理論精華和實踐經驗;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守正”,培育新品種,這也是創新的體現。
未來,我們要繼續夯實人才、藥材基礎,推動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高質量發展,讓這一中華文明瑰寶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 標簽:摁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