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 | 全國人大代表吳相君:促進野生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中藥資源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部分品種成規模、大面積的野生資源分布已經很少見到,如紅景天、甘松、肉蓯蓉、冬蟲夏草等野生藥材。”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相君提出關于促進野生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建議。
吳相君表示,隨著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對中藥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無序地采挖導致野生中藥資源生長環境遭到破壞,對其生長繁衍造成影響,導致中藥材供應的持續性和質量的穩定性下降等諸多問題。
首先,中藥基礎研究薄弱。中藥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單品種需求量小,研究投入較小,對多數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蘊藏量、使用量、生長發育習性、適宜環境條件、群落結構、藥用價值等缺乏系統研究和明確認識。
第二,中藥資源過度消耗。隨著中藥資源用量的不斷增長,野生藥用資源被無序過度開采,導致其無法正常生長發育或采挖速度超過正常繁衍速度。此外,部分野生藥材資源生長環境受到威脅或破壞,適宜生長環境不斷被壓縮,生存空間不斷縮小,這都使得部分野生中藥資源面臨枯竭的狀態。
第三,野生中藥資源人工種養殖技術不成熟。不少中藥材品種為野生資源,部分野生藥材的生長、發育、繁殖規律不明確,關鍵生長環節對生態環境要求不清楚,野生變家種、家養存在一定的技術瓶頸。雖然部分中藥材已嘗試進行野生變家種和野生撫育研究,但種養殖技術尚未完全成熟。
對此,關于促進野生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吳相君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快開展中藥資源普查,摸清家底,科學規劃。積極開展中藥資源普查,查清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儲量、用量等現狀,摸清家底。在此基礎上對資源進行分類管理,對于重點品種進行有計劃的科學采收,劃分采收區、劃片輪采、邊采邊育、野生撫育等,促進資源的恢復與利用,并建立基因庫和種源基地。
二是加強基礎研究,進行中藥材人工種養殖的試驗及推廣。中藥資源的人工種植和養殖是擴大資源產量,減小對野生資源破壞的有效手段。建議加強中藥資源基礎研究和種養殖技術攻關,根據中藥資源的生長發育規律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模擬原始生態環境,開展中藥材仿野生種養殖,進行生態種植,擴大資源來源,減少對野生資源的依賴程度和破壞,同時保證種養殖藥用資源的藥效與野生中藥材相當。
三是建立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區。對于重要且稀缺的野生中藥材資源,在其原產地建立保護區,明確重點保護品種,采挖和收購野生藥材實行許可制度,讓稀缺品種得到休養,促進資源的正常繁育,推動中藥材高質量發展,讓更多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 標簽:暮光之城在線閱讀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