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貞操道德由來
貞操對于古時女性的是非常重要的,可謂重于生命。那么對于古時貞操是如何發展的呢?看看文中的詳盡描述吧。各朝代貞操道德由來描述如下:
在古代社會中,貞節觀念好似勒在古代婦女脖子上的一條繩索。它既是對女性進行單方面性禁錮的武器,也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陋習在觀念上的表現。
貞節,就是要求婦女保持性的純潔和專一。從先秦時代起,貞節觀念和與之相應的行為一直延續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終伴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甚至還向下延伸了很長時間]。貞節觀念以其極大的滲透力給各時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縛與影響。要求婦女奉行貞節道德是父權制形成的產物。貞節觀是男權社會用以剝奪女性愛情、婚姻權利,對婦女進行單方面性禁錮的得力武器。在貞節觀念流行的時代,女性的生活與之緊[密相聯,厚重的貞節之墻嚴重地包裹著女子的情愛本性。
各朝代貞操道德由來
秦穆公的女兒辰嬴曾先后事晉惠公、晉文公,于是,當晉大夫議立嗣子時,便以“為二君嬖,淫也”為由,不立其子。
先秦
在先秦早期文獻中,已出現“貞女”的記載,《周易》中雖有褒揚貞操的言辭,但對寡婦改嫁卻沒有嚴格的限制,相反還受到社會和國家的重視,少女婚前還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秦漢兩代的統治者都提倡懲淫和防淫。從秦始皇開始,帝王后妃日益增多,為了防止宮女淫亂,便不斷擴大宦官隊伍。漢武帝還發明了用“守宮”蟲來防止女淫的辦法,即,將一種名叫蜓(發音yan,俗稱壁虎)的蟲子用朱砂喂養,然后將變紅的蜒搗碎點在宮妃身上,倘若紅點消逝,便證明某宮妃有淫亂行為。為了不成為“淫蕩女人”,歷代宮女不得不為帝王守著活寡。
漢代
漢代的社會習俗表明,兩漢婦女再嫁的現象并不鮮見。東漢著名學者蔡邑之女蔡文姬,以文才著稱,但她一生嫁三次人,并不以此為恥。后來漢代儒士們在整理、編撰《禮記》的過程中,將“男女有別”提到顯要位置,并將其肯定為萬世“不可得變革”的“人道之大者”(《禮記·大傳·喪服小記》。與此同時,漢代儒士們還規定了兩性之間的種種隔離、防范制度。漢代統治者在懲淫的同時,著重提倡和表頌“正經”的貞女。對歷代婦女影響很大的《女誡》,首開女人現身說法訓誡守貞的先例。《女誡》強調:“男有再娶之義,女無二適之文”。此外,《禮記》反復申明的“三從”、“七出”,更是將女人的性本能嚴重扼殺了。
唐代
唐代是一個思想觀念比較開放的時代,對婦女的貞節觀念也相對寬松,唐代離婚改嫁之風盛行。唐代婦女敢于主動追求愛情,未婚女少私結情好,已婚女子另覓情侶之事屢見不鮮。
以上是古時有關的貞操的發展史,通過介紹,相信大家對此有了相關的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