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女"的空虛心理
家長做了很多,而孩子依然空虛
當你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是否被家長夸獎過是聽大人話的乖女孩?或許有,或許沒有。從很多母親的角度來說,聽話的女兒就是好女兒。
女兒對母親是無限依賴的。但是,如果女兒感到被母親冷落,她會本能地感到恐懼,絕大多數女孩子都是緊張地看著母親每天的臉色。
劉女士,43歲,今年女兒上初三,2年前,劉女士和前夫分手了。自己一個人辛辛苦苦地帶著女兒。女兒陽陽性格很內向,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非常聽媽媽的話。有一天,劉女士發現了孩子的日記本,發現陽陽和學校中一個高二男同學早戀了。劉女士怎么也不能相信一貫聽話的陽陽怎么能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
孩子知道戀愛已經敗露,她對暴跳如雷的母親,只是淡淡說了幾句話,大致的意思是:媽媽,我做聽話的女兒已經太累了,你為我做了很多,但我的心里實在很空虛……
孩子總歸是孩子,她不可能理解劉女士的艱辛生活和心靈經歷,同樣的,作為成年人,劉女士也不大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暴躁母親不給女兒夸獎
劉女士的生活充滿著艱辛,生活、孩子、事業許許多多的矛盾積壓在自己一個人身上,她的脾氣暴躁,說一不二,她自己也承認對女兒很多時候沒有平等對待,訓斥遠遠多于交流。
而女兒陽陽呢,從幼兒時期開始,她就開始迎合暴躁的母親,扮演著“乖乖女”的角色,做“乖乖女”的目的當然是要討母親的歡心。
但是盡管很努力,扮演得也很像一個乖乖女,但還是沒有得到母親的笑臉和夸獎,特別是父母離異之后的日子里,陽陽很少有那種被“寵愛”的感受。
在這個時候,像陽陽一樣的很多女孩子就會感到茫然,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在反反復復思考之后,她常常會這樣去想:我就更加努力成為乖乖女吧。實際上,女兒在想:如果自己不做乖乖女,母親就會不喜歡我了,在家庭里就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基礎。
當親情變成了契約關系
一旦女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她就會認為親情就是一種契約關系――只有成為乖乖女,才可以繼續留在這個家庭里,她對正確建立這種關系的認識,也就只能局限在追求利益平衡的人際關系了。
其實,親情是不存在交換條件的,更不存在什么契約,母親愛女兒都是無條件的。作為孩子,當然不希望去扮演那個“乖乖女”,但是,正因為不幸福的母親忽視了對女兒的夸獎和贊美,使得女兒的心靈得不到及時地滿足。所以,即使,有的母親,比如劉女士在生活上多么為女兒操心和照顧,而孩子依然會在心里留下莫大的空虛,這就為青春期的各種心理困惑提供了土壤。